武将蔡锷为什么能成为文武全才?多亏了大才子梁启超!
众所周知,蔡锷将军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护国将军,是名副其实的武将,是玩刀枪的。
然而,历史妞必须指出:虽然蔡锷将军一直以武将身份显露于历史舞台,但是在正式投身行伍之前,蔡锷曾一度以文人形象示人。
在日本留学期间,蔡锷为了宣传民族主义,与秦力山、沈云翔、戢元丞共同创办了《国民报》。此后,蔡锷还长期为《新民丛报》撰稿写文。
写到这里,想必大家都清楚了:玩刀枪的蔡锷将军最初其实是玩笔杆子的,是个书生,最擅长“舞文弄墨”(此处没有任何贬义)。
那么,蔡锷将军的写作水平为什么这么高呢?有两点原因:
其一,蔡锷从小天资聪颖、智慧过人,具有超人的文才。
虽然家中祖祖辈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但蔡锷自小有慧根。
蔡锷6岁入私塾学习,开始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并逐渐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尖子生。
10岁时,蔡锷就已经读完了四书五经,能写一手流利的文章。
1895年,父亲蔡正陵带蔡锷前往宝庆(今邵阳市)参加院试,年仅13岁的蔡锷终于展示了自己天资聪颖,在考试中一举考中秀才。一年后,蔡锷在岁试考试中名列一等,再一次证明了自己智慧过人。
1897年,蔡锷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值得一提的是,在长沙时务学堂第一班的40名学生当中,蔡锷是年龄最小的一个。
1902年11月,蔡锷自费考入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第3期,和100多名同学一起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学习。次年11月,蔡锷以第五名的优异成绩顺利毕业,并与同学蒋方震、张孝准被合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由此可见,学生时代的蔡锷一直是尖子生、高材生。同时,这也证明了蔡锷确实天资聪颖、智慧过人,具有超人的文才。
其二,蔡锷背后有高人指点,进步神速。
蔡锷最终能成为一位经文纬武的“世之豪杰”,一方面离不开他过人的天赋,另一方面也离不开高人指点。
那么,这位高人是谁呢?正是我们熟知的、大名鼎鼎的大才子——梁启超。在某种程度上,梁启超称得上是蔡锷的中文授业恩师,二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新民丛报》,就是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半月刊。《新民丛报》是梁启超主持的报刊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刊物。从1902年2月创刊,至1907年8月停刊,《新民丛报》前后历时近六年,出版96期。
那么,蔡锷和梁启超的师徒渊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1897年,15岁的蔡锷考入当时著名的长沙时务学堂(今湖南大学前身之一)。因此,时任长沙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梁启超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蔡锷的老师。当然,也是在这期间,梁启超利用教学之便,向蔡锷宣传了大量的维新变法理论,在蔡锷心中种下了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火种,成为了蔡锷一生当中最好的老师。
当然,除梁启超外,湖南邵阳名士樊锥(蔡锷最早的老师)、“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长沙时务学堂中文分教习)也都曾担任过蔡锷的中文老师。
蔡锷本就聪明过人,再加上梁启超、谭嗣同以及樊锥等人手把手的指导,文化水平、尤其是写作水平突飞猛进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或许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不是因为时局动荡,如果不是因为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蔡锷可能会一直以文人形象示人。
但是,文人蔡锷为了救亡图存,最终决定投笔从戎。当然,蔡锷做出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
早在1900年,东渡日本留学的蔡锷就跟随湖南老乡、维新人士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虽然这次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却坚定了蔡锷投身革命的决心。正是在这次起义失败之后,蔡锷愤而改原名“艮寅”为“锷”。“锷”的本义是指刀剑之上的锋刃,蔡锷如此改名就是为了显示自己战斗杀贼、流血救民的决心。“蔡锷”一名,肇始于此。
正式投身行伍之后,蔡锷在戎马倥偬的岁月中仍然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不少优秀的军事著作和诗文,并有《蔡松坡集》和《蔡松坡先生联语》传世。
由此,蔡锷将军成为了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中华民国陆军上将,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