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为贵”要有“礼法”
朋友英子跟我说了一件事,我很赞成英子的观点。
和为贵英子单位召开班子会,在自由发言阶段,有一位班子成员仓不明确表态,说话模棱两可,看出他不想惹任何人。其实,对有正义感的英子和其他班子成员,已然是非常看不惯。
直率的英子散会后,旁敲侧击仓,仓竟答曰:“以和为贵嘛。”
英子反问她:“以和为贵,就是和稀泥吗?你真是没有原则性。”
仓嘻嘻哈哈,打个马虎眼就溜走了。但在英子心中,对仓的评价,直降分值。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古人为什么要有礼法?就是为了和谐,能够“和为贵”。但是,如果为了追求和谐,而不守礼,那也是行不通的。
遇到任何问题,都说“好商量,好商量”,没有原则和章法,社会沟通成本和交易成本就会增加,本来为了和谐,却反而会走向混乱。
比如有人闹事,我们一味地调解,和稀泥;讨论问题,为了所谓的和谐,逼迫别人迁就自己,或者自己无原则地迁就别人,这都是“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由此延伸,我还想到一则“信近于义”故事。孔夫子想当年逃难的时候,在宋国遇到了一群强盗,强盗要杀孔子,孔子说,我是孔子,我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请放我们一条生路。
讲信用符合义强盗想了想说,既然你这么有名,我可以放你走,但是,你不许跟别人说我们在这里,你发誓。孔子说,可以,我发誓不说。
刚走没多远,遇到宋兵,孔子举报了强盗,强盗被抓了。学生跟孔子说,老师,咱们这样不地道吧,咱答应人家不说的。
孔子说,跟强盗不用讲信用。
孟子也说过一句特别有力度的话,叫“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唯义所在”就是指我们做事,看看符合不符合大义,才是评价我们最重要的标准。
《潜伏》里余则成说的都是真话吗?他打入敌人内部,如果天天说真话,那早就把共产党员出卖了。余则成说假话,为什么还是正面形象呢?因为行在于义,看他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是在为这个社会做贡献,还是在做坏事,开倒车?
“信近于义”,一个人讲信用是好事,但必须符合大义。
建设和谐社会,我们讲“和为贵”,不能“知和而和”,和稀泥,要有原则;讲信用,不能啥都讲信用,要用大义来规范信用,符合大义,才能去实现我们的承诺。
进一步延伸,我又想到“恭近于礼”的反面典型,我们应该都遇到过“过度恭敬,过分殷勤,让人不舒服”的身边人,导致大家瞧不起他,反感他。
和谐社会讲“和为贵”,我们要讲恭敬,但过分的恭敬,就失去“礼”了。当恭敬成为谄媚时,就 变成了“丧失原则”。恭敬要有尺度,要以礼法为底线。
在人际关系中,当我们总想着要为对方好,要“和稀泥”,讲信用,要毕恭毕敬,如果没有礼和义的约束,反而会带来很多麻烦,达不到“真正和谐”“和为贵”的目的。
恭敬要有度22年度写作营第119篇,1097字,累计15684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