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创业、经营实战每天写1000字每天写500字

网络经营原理——网络战争

2017-03-01  本文已影响29人  7b832d6036b7

网络战争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方兴东认为,网络空间有三个战场:

一、舆论战:关键在于网络空间的认同与动员能力。是网络空间政治与文化等“软实力”的较量。典型场景是利用事件的新闻效应,在舆论上压倒对方,占据最有利位置,并且千方百计、持续不断地进行价值观输出。

二、市场战:关键在于网络空间的标准、建设、运行与服务能力。体现网络空间经济能力和产业能力的较量。

三、信息战: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国家网络空间战略层面的博弈,另一个是网络空间的控制与反控制能力即攻防能力。双方使用网络攻防技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目标的军事对抗,它是为破坏或保障信息系统正常发挥效能而采取的综合性行动。主要通过两种手段实施攻击:利用计算机病毒攻击,病毒通常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和感染计算机,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另一种攻击手段,是“黑客”通过计算机网络进入敌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窃取、篡改、删除文件与数据,甚至直接控制对方的计算机系统。

和平演变

在今天的网络平台上,意识形态的冲突既变得“隐蔽化”,又变得复杂化,网上各种思想的尖锐对立,形成了网络信息的“世界大战”。互联网上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长期过程。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

据美国媒体的报道,美国情报机构为配合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非暴力政权更迭”策划机构——爱因斯坦研究所等非政府组织的活动,针对年轻人利用互联网以及手机的偏好专门开发了各种最新通信工具。美国著名研究所兰德公司则把这种战术称之为“蜂拥而至”,意指年轻人通过发送短信或互联网相互联系,聚集在一起,听从更迭政权的命令。美国国际非暴力冲突研究所负责人彼德阿克曼认为,随着互联网以及手机短信的兴起,蜂拥而至的“愤怒青年”变得更为有利可图,这种新技术完全可以在数字空间中创造出政治集会效应。实际上,“愤怒而叛逆的青少年”一直都是美国从事非暴力政权更迭的研究目标。美国学者弗雷德埃默里早在1967年就提出,“摇滚音乐会上如痴如醉的青年完全可以“”政治催眠”从而投入到推翻政权的运动中”,并预言,未来三十年这种模式可以创造出惊人的力量。

新兴的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网络媒体具有开放自由、及时联系、全球同步的特点,使短时间的大规模聚集成为可能,也使一国政府干预插手他国事务更为便捷。

2001年菲律宾人用手机短信呼朋唤友地聚集起百万群众,游行抗议前总统埃斯特拉达,并最终导致他下台。

2002年,美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报告就指出:“在印尼,苏哈托专制政府没有有效控制住互联网,民主派利用互联网进行协调和组织,推翻了专制政府”。

以及最近韩国人针对朴槿惠干政门事件轰轰烈烈的游行示威,通过网络迅速传遍整个世界。

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担负“和平演变”重要使命的新闻传播媒介,不但没有萎缩和消弱,反而借助于互联网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扩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境外建立的反共反华网站近2000家,他们对中国进行全天候的污蔑攻击。值得一提的有美国之音和亚洲自由电台。

以“CNN”“时代华纳”“美国在线”为代表的意识形态“软力量”,利用互联网无国界的特点,几乎不受任何阻碍地在世界各国泛滥,以至于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都在呼吁保持自己文化的纯洁性,日本则惊呼自己有可能沦为美国的“信息殖民地”。

臭名昭著的《十条戒令》不仅存在,而且已经在苏东国家先后得手。

“颜色革命”是21世纪初一系列以颜色命名的以和平的、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方式,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通过鼓动和支持一国的反对派发动民众,走上街头,发动社会抗议,制造矛盾和困难,制造政治危机,向当局施压,直至和平夺权,改变政权性质,推翻合法政权的颠覆运动。

先后成功实施了葡萄牙1974年的“康乃馨革命”、捷克斯洛伐克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格鲁吉亚2003年的“玫瑰革命”、乌克兰2004年的“橙色革命”、2005年叙利亚的“雪松革命”和吉尔吉斯坦的“郁金香革命”。并且,自从乌克兰、格鲁吉亚得手后,“颜色革命”之锋芒一路指向后苏联的中亚地区。

2007年9月23日,缅甸僧侣通过互联网等秘密进行串联,在仰光发起2万人游行,展开近20年来向政府做出的最大挑战。游行一开始,有关游行示威的消息和片段通过互联网传遍世界。缅甸政府面对来自互联网的策动和扩散顿时束手无策,不得不切断国内网和国际网的连接。

网络战

1993~2001年克林顿时代,主张保护基础设施,实心全面防御战略。

2001年“9.11”后,刚上台不久的小布什公布《确保网络空间安全的国家战略》,确定了在网络安全方面的三项总体战略目标:阻止针对美国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减少美国对网络攻击的脆弱性;在确实发生网络攻击时,使损害程度最小化、恢复时间最短化。

2008年初,小布什赋予国防部更大的网络战反制权,允许美军主动发起网络攻击,要求美军具备进入任何远距离公开或封闭的计算机网络的能力,然后潜伏在那里,保持“完全隐蔽”,并“悄悄窃取信息”。

2009年,奥巴马上台,强调网络威慑,实行攻击为主的战略。

2011年5月16日,美国出台《网络空间国际策略》,宣称“网络攻击”就是战争,如果美国国家安全受到网络攻击威胁,将不惜动用军事力量予以反击。

2010年5月,美军建立网络司令部(早在2002年,布什政府抽调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等核心机构,甚至盟国的顶级电脑天才,秘密组建了第一支网络黑客部队——网络战联合功能构成司令部。2007年,司令部正式进入美军作战序列,网军正式作为独立兵种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海军计算机应急反应分队”,空军负责网络攻击的“第8航空队”等部队也全面组建,几乎所有兵种都已经配备网络作战部门。),据称至少有3000名信息战专家和8万名以上从事网络战、电子战的人员,已研制出的网络武器超过2000种。

2011年7月14日,美国国防部发布首份《网络空间行动战略》,以加强美军及重要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保护,提高国防部和国防承包商网络系统的防御能力。

法国、德国、日本、印度甚至中国台湾地区,都已经把网络战的部队建制化、编制化,网络战的备战还是一场“隐蔽的战斗”。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James.A.Lewis2008年12月底主持完成《在第44届总统任内确保网络安全》报告,为奥巴马做决策参考。报告认为美国、俄罗斯、中国占据世界网络战力前三甲。Lewis认为:“俄罗斯的威胁在于数十年的经验,而中国则是他巨大的人力资源”。以2008年俄格网络战为例,每台计算机仅耗费4美分就可以实施攻击,整场战争花费只是换一条坦克履带的钱;而中国有能力入侵美国的电力系统,将全美的电力中断一周左右;国外另有论点说:从1997年4月,人民解放军内部设立黑客部队,中国的网络战争能力已经超过一次性网络攻击的水平。

病毒感染

2004年《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报道震惊了世界,报道中提到了1982年前苏联西伯利亚一条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天然气管道发生了惊天动地的爆炸,这条通往西欧的管道大面积中断,而依靠出口天然气支撑经济的前苏联因此受到了不亚于核武器的沉重打击。

直到2004年《华盛顿邮报》提及此事,前里根政府高级官员托马斯.C.里德在2004年的《在深渊:一个知情者眼中的冷战史》回忆录中披露了大爆炸内幕:这场让前苏联经济蒙受巨额损失的大爆炸其实是由美国中情局策划的,不过,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并非毁于真正的炸弹,而是毁于美国人在技术控制软件中隐藏的“软性炸弹”。而这种含有“软性炸弹”的“假冒技术”则是美国和北约盟国故意泄露给克格勃的“最新技术”。

里德说:自那次大爆炸发生后不久,前苏联官员就意识到克格勃窃取来的很多都是“假冒的技术”,然而此时,他们已经无可奈何,因为克格勃窃取来的西方技术已遍布前苏联工业的每一个领域,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证明哪些软件和设备是正确的,哪些是被秘密修改过的。一些工程被迫停了下来,数千名前苏联科学家为此提心吊胆,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场灾难。

2009年1月,法国海军内部系统一台电脑遭受病毒入侵,迅速扩散到整个海军网。法国所有战斗机因“无法下载飞行命令”而停飞两天。

2011年10月26日,伊朗常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苏丹尼耶突然宣布,伊朗将暂时卸载其首座核电站——布什尔核电站的核燃料,分析人士认为,原因是一年前核电站系统遭受震网蠕虫病毒攻击而被摧毁。

截止到2010年9月26日,我国已有超过500万网民,多个行业领军企业遭受该病毒攻击,全球已有约45000个网络被该蠕虫感染,其中,60%受害主机位于伊朗境内。

美国《纽约时报》2012年6月1日的报道揭露震网病毒起源于2006年前后由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启动的奥运会计划。奥巴马第一届上任后下令加速该计划进程,并对伊朗发动了更为复杂的网络攻击。2010年因美方操作失误,导致震网病毒扩散到互联网上,致使其它一些国家的民用和工业系统也受到了攻击。

黑客攻击

1999年,科索沃冲突开始向互联网蔓延,那时,北约站点平时常常无人问津,却遭到贝尔格莱德黑客侵袭,他们使北约计算机系统充斥垃圾邮件,让人们难以访问。同时,一群黑客以宏硬集团名义袭击世界阿尔巴尼亚公司站点,用一个被禁的贝尔格莱德电台的链路取代了该站点的信息。

互联网战争最厉害的方面不仅在于它能使重要计算机系统陷入瘫痪,还在于它能够控制消息传播。随着塞尔维亚军队地面战和北约空战的继续,南联盟政府和平民纷纷上网发动宣传站。很多塞尔维亚站点涌现出来,不断传送南通社的报道,塞尔维亚新闻部网站把西方军队称为“北约罪犯”;阿族站点也发起新闻攻势,把塞尔维亚人称为“恐怖分子”。

人口仅140万的小国爱沙尼亚享有两项桂冠——网络化最彻底的欧洲国家和网络办公发展最迅猛的欧洲国家。然而2007年4月,爱沙尼亚遭受了史无前例的网络攻击——政府、银行、报社、电台、电视台、公司的网站遭到大规模黑客进攻而瘫痪三周。以至爱沙尼亚外交部、国防部紧急向北约求助协助判定。

从表面上看,攻击者来自世界各地,但爱沙尼亚安全专家在攻击最初阶段,成功锁定了攻击者的网址,发现不少来源于俄罗斯境内还包括俄罗斯的国家机构。也就在第二天早上,俄罗斯庆祝苏联战胜纳粹德国,普京表示:“那些想要亵渎战争英雄纪念碑的人,是在侮辱自己的同胞,并在国家与人民之间挑拨离间”。而在当天,发起攻击的僵尸网络又对爱沙尼亚发起58次攻击。

长期以来,印度和巴基斯坦一直因克什米尔地区主权而纠纷不断。他们之间的纠纷也蔓延到网络社区、网站、BBS和Orkut等社交网站。2008年11月,两国在互联网上相互攻击对方,两国黑客使用技术丑化对方网页。印度黑客从巴基斯坦手中夺回印度政府学校的网站控制权,并称现在这个网站已经在他们的控制之下,已经完成安全修复。

2008年12月31日,以色列开始对加沙地带发起军事行动后,哈马斯转而雇佣电脑黑客发动游击战,在游击战开始后的一个星期里,被弄得面目全非或干脆瘫痪的以色列网站就达到300多个。一个位于摩洛哥的伊斯兰组织“Team  Evil”劫持了一处DNS服务器,将对以色列亚特新闻网等网站的访问重新路由至一个张贴着反以色列标语的网站。以色列方面做出回应,攻击了加沙地带Al  Aqsa电视台网站。将该电视台反犹太的内容撤下,代之以哈马斯领导人被打死的画面,并用阿拉伯文写上“时间已经用完了”。

以色列则从一开始就利用Youtube和Twitter作为武器,开辟频道和召开网络新闻发布会。同样,在Facebook上,拥护和反对以色列的人之间正在展开一场舌战。

在美国发起伊拉克战争初期,美国军方就实施了一些基础性网络打击,干扰伊拉克军方通讯系统,使伊拉克地面部队无法正常联系。为了阻止美国利用电子邮件向伊拉克主要人物发送消息,巴格达封锁了邮件系统。作为心理战的一部分,美国军方通过发送用阿拉伯语写成的邮件呼吁伊拉克军方和民间领袖推翻萨达姆,不再听从使用生化及核武器的命令,并揭露隐藏这些武器的地点。

后院失火

斯诺登2013年6月披露美国安局“棱镜”监听项目秘密文件,曝光美国大规模监听活动,令全球舆论哗然,更令美国政府陷入尴尬境地。

然而,来自美国内部的泄露事件似乎并没有停止。2017年2月10东方头条国际频道一篇题为《“斯诺登二号”大量窃密 曾是美国安局顶级黑客》的文章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承包商的一名前任雇员8日被控窃取并私藏大量机密文件,目前面临20项刑事指控,每一项罪名都可能被处以至多10年监禁。路透社援引美国政府官员的话报道,这可能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政府机密失窃事件。

涉案男子名为哈罗德·马丁,现年52岁,家住美国马里兰州,马丁曾在美国海军服役4年,自1993年起先后被至少7家公司雇用,2012年至2015年受雇于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后者是美国安局的承包商,也曾经雇用爱德华·斯诺登。他去年8月被捕,此后被关押在一处拘留所。

按检方的说法,马丁在情报界工作20年,从1996年8月起不断窃取国家安全局、中央情报局、美军“网络司令部”的机密情报。马丁在自家住宅和私家车内储存了大约50TB(太字节)的机密文件和数据。

被马丁私藏的机密涉及美国安局如何侵入外国电脑、如何保护美国计算机系统的信息,以及有关极端分子和恐怖分子的各类情报、美国军方网络作战的优劣势等。

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马丁还曾是国安局“顶级黑客团队”“特定侵入小组”成员之一,这支团队负责制作并使用特定软件侵入外国计算机系统,为窃取他国情报服务。一些美国政府官员称,马丁窃取了这支团队大量的“黑客”技巧。

助理司法部长玛丽·麦科德在一份声明中说:“内部人士作案对我们的国家安全而言构成重大威胁。”

网络同样也带来了对恐怖分子的破坏力量的增强,他们现在通过5600家网站在传播他们的意识形态,通过网络更隐蔽、更大范围、更灵活的招募新成员,筹集资金,发布消息,联络集合,组织训练,策划行动计划,指挥袭击。由于有了互联网,恐怖主义者可以重新调整计算机编程的军事装备,改变导弹和其它武器的攻击目标,摧毁军事通讯系统,破坏城市供水供电、扰乱机场的空中管制,从银行把钱取走……这些昔日很难做到的事情,今天一个人就可以在遥远的地方完成。美国、英国、瑞士、印度、日本等国的一些金融机构,为免受攻击,仅1997年一年就向侵入电脑的恐怖分子支付了2亿多美元的巨额赎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