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想法读书

毕节纪行增补篇

2023-10-09  本文已影响0人  魏治祥
中国金堂大妈

喝酒离不开下酒菜,最简单的菜莫过于花生米。到毕节之前,我准备了酒鬼花生,登榜兄准备了蛋酥花生。还有一位叫向明霜的女士,不仅准备了蛋酥花生,还带来了牛肉干。

牛肉干很香,味道极醇厚。一回味,想起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阿香婆牛肉酱。那种牛肉酱早餐用来就馒头,香醇,微辣,想不得,一想便口舌生津。可惜阿香婆早已不知去向。便问向姐牛肉干在哪里卖的,回答说自己做的,且详细说明放什么调料及制作步骤。向明霜一开口,桌上的“姐姐”们竟七嘴八舌地发表起各自的炮制方法来。我和老伴相视一笑,小声说:“好吃嘴。”

四川人好吃,且善烹调,方言谓之会煸吃。无论荤素,总能煸出个花儿朵儿来。餐桌上这几位,恐怕都是个中高手。

前文说过,到金坡乡的金堂一行十人,三男七女。吃过向记牛肉干之后,才知道这帮大娘几乎都会“煸”吃,其中几位更是属于闲不住,不煸就会手痒的那种。

这种“好吃嘴”对不符合自己饮食习惯的贵州菜自然吃不惯,吃不惯就得改善伙食。

杨登榜夫人刘安荣、刘大娘不消说也是好吃嘴之一,她一提议凑份子,一个个便摩拳擦掌,纷纷响应。

杨登榜夫妇

于是去赶场。

于是大买特买。

赶场与大爷无关,但不难想象一群好吃嘴见了食物的叽叽喳喳的样子。八九斤的跑山鸡,买;做冒节子的小肠,买;猪尾巴,猪蹄,猪排,五花肉,买买买。

采购归来,杀鸡的杀鸡,洗肠的洗肠,忙得喜气洋洋。

后来的日子不用说,煎的炒的炖的,还有凉拌的,吃安逸了。

一左一右是自己煸的肝腰合炒

好吃嘴不怕麻烦。同行的杨素琼,尹世清,马大春三人,早餐不喜欢喝稀饭,要么自己下面,要么吃蛋炒饭。下面自然要讲究调料,还必须有臊子,香喷喷地端上来,看得我暗中流口水。

那些天我在听《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总会联想到身边这帮爱煸吃的大妈。按孙隆基的说法,农耕文明重视的是肉身的存在和延续,即重视身体,最担心的是身体出问题。从小就听父母说,身体好的标志是吃得,吃得才做得。吃得好远远胜过穿得好。外表不重要,吃到肚子里才是实在的。为了这具身体,还得进补,甚至有吃哪补哪的说法。中国妇女的能干,首先得体现在会做饭,会“煸”。而且据我观察,我们同时代的女性,个个母性十足,人人都是贤妻良母,把自己的儿女和丈夫照顾得无微不至。

左起:向明霜,杨素琼,马大春,尹世清

最热爱厨房、最闲不住的是马大春,改善伙食上了瘾,不光是料理肉食,还会搅凉粉,拌凉面。不光是自己煸吃,还要指点花海人家的厨师。不光是指点厨师,还要帮服务员收拾碗筷,搬板凳、抹桌子。

我们便管她叫马大厨。

便提议回金堂后去她家聚餐,仍然由她主厨,她乐呵呵地答应了。

“十几个人的饭菜,不是说的话,快得很。”

大厨风轻云淡地说。

顺便提一嘴,这帮七十岁左右的大妈,煸吃是主业,“业余”时间,跳舞的跳舞,打牌的打牌,唱歌的唱歌,拉琴的拉琴,还有人画国画,还有人穿了旗袍走猫步。

左一,唐姐 向明霜的画 同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