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修改稿)
一
父亲的病一天比一天重了,洛阳荣誉军人疗养院院领导决定,派人送父亲到新乡去治疗。没过多久,父亲病危的消息传了过来,院领导忧心,急忙安排了两位同志携我同去探望,那年我不足十四岁。他们说是“去看望父亲”,急忙去赶火车,路途中一位姓王的叔叔边走边伤感道“好人呀!他还不到五十岁,可惜了!”我记得那天晚上的寒风非常刺骨,两只小手快要冻僵了。
没过几天,父亲病逝。院党委书记郭伯伯痛心地语不成句,只听清楚了一句话“好同志!”
我永远记住父亲离世的那一天——一九六八年三月十五日。
二
父亲生于一九二一年一月一个农户人家,屈指算来,父亲离世已有五十三年了。如今我也步入了老年,回忆起来,父亲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哪些是真实,哪些是幻觉,有时很难分清,写到伤心处,嗓子发紧,止不住的泪水落下。回忆对于我的人生却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只有尽力将片断的和零碎的记忆穿起来以寄托思念之情。
三
父亲一生简朴,没有什么财产,留下的遗物只有立功喜报、奖章、残废证书和几张黑白照片。我翻出父亲在一九五六年“北京天安门留影”,这是他去北京开会时特意拍摄的:父亲面带微笑 ,站在天安门前。另一张照片是一九五八年“广州黄花岗纪念”,在七十二位烈士碑前,父亲面色冷静,两手握成了拳头。那张立功喜报是第二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旅司令部和政治部联合颁发的,上面简要陈述父亲在人民战争宛东战役中战斗勇敢,为人民立大功一次,特向贵府报功,日期是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七月(一九四八年七月)。另一份珍藏是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政治部制“淮海战役纪念证”,封二红色正楷写着词句:
中央下令淮海作战
中原首长亲临前线
为国为民英勇善战
负伤牺牲美名永传
好男立功英雄好汉
解放全国解放中原
封三是父亲参战所在的部队:第十旅二八团二营机炮连。
四
父亲是个共产党员,立过战功,腿部留下了伤残,可是他从不居功自傲,很少对子女们提起此事。他转业到洛阳参加筹建第二荣誉军人学校,这是政府为革命残废军人创造就业条件而设立的教育机构。听老人们说,当时筹建工作人员在白马寺院墙边搭建了临时棚作为办公居住地点(至今遗迹还在)。筹建完成后,一九五三年八月三十日,父亲与战友留下了“河南省荣军学校在白马寺分别留念”纪念照,八个人分两排,军人们的气势呈现在了眼前。
五
荣军们毕业后大部分去各地参加祖国建设了,父亲留校任职,选为院党委委员。后来学校又改建成了集聋哑、盲人、孤儿教育和残废军人疗养为一体的福利机构。父亲分管后勤,他认真做好工作,不仅保障了几千人的生活,而且还带领大家开荒,种麦种菜种果树,开办养猪场。他跑平乐,去翟泉,进金村,请来技术员,剪枝喷药,管理果树;选择杀猪人,上门操作,改善伙食。父亲还经常组织家属们劳动,记得有一年萝卜大丰收,家属们来参加收获,还准备了几个大缸腌咸菜。场面热火朝天,笑声喊声不断。王干事也特意前来拍照,说是要宣传。有人提议“给小孩子照一张!”我又哭又闹,有人拿来一个大萝卜让我抱住才止住了。后来,母亲看到照片乐了:“大萝卜比人还高呀!”
父亲总是忙。开饭时,母亲也总是要孩子们等候,听到父亲熟悉的声音在门外响起时,母亲才说道:“你爸回来了,开饭!”。父亲公私分明,他不但不允许家人占公家便宜,而且还让大姐将剜的野菜送到集体食堂,星期天还要叫大姐去帮厨,我一有空儿也往食堂跑。有一次,听到又要杀猪了,我跑过去。杀猪人认出了我是谁家的孩子,他看见身边没有大人,连忙拿起一张纸,又从大盆子中抓出两个猪腰子包好,快速地递到我的手里,说了一句:“快拿回家!”我一直后退,连声说道:“不要!”“不要!”最后我说了一句“公家的东西不能要!”就跑了。
六
父亲说话不多,可发起脾气来是很吓人的!记得我家搬到前院平房居住时,有一次小学老师到我家,告诉父亲“我去过她家玩儿,可能是拿走了一本书。”教师的职业是被尊敬的。父亲爱憎分明,容不得自己的孩子身上有污点,想象当时父亲可能相信了老师的话,先是质问着我,后来怒火冲天地拿起铁锹把抡了过来,打在身上疼痛难忍,我委屈地大声哭喊。眼看着母亲劝阻没有作用,我只有撒开腿跑了。沿着陇海铁路线向西进城躲到了外婆家里。后来搞清楚了是老师的孩子把书借了出去又不敢说,导致那个老师错怪到我。两天后,父母跑了三十多里路来到外婆家来接我回去,看到父亲愧疚的脸色,我那委屈的眼泪顿时涌了出来。父亲拉着我撩开衣服看看身上的伤。我摇摇头说“不疼!”他才放心。还记得一次,我背着一捆捡来的柴火刚进家门,父亲看到就急忙过来卸下,又拉着我说:“爸爸做了醉鱼,你尝尝!”我夹了一块大口嚼着:“真好吃!”父亲笑了。
七
父亲一生勤劳,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节约,要勤俭持家!”他养蜂、养蚕、钓鱼和打猎来改善家里的生活。在那个家家都不富裕的年代,孩子们看到有野兔有鱼肉吃,欢快跳跃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弟弟和两个妹妹也都学习父亲,课余拾柴火,捡煤块,溜红薯,采桑叶,剜野菜贴补家用。姊妹五个中间,大姐和我排行在前,暑期和寒假就去牛奶厂做小工。
最高兴的是过年,家里的大铁锅、大铁笼这些吃饭的家伙都派上了用场。母亲将揉好的馒头点上了红点儿,说是“喜庆”。它揉制成的小鱼、小鸡、小猪和小刺猬面食,再用红豆当作眼睛,小巧玲珑,可爱逼真。到了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饺子,听着外面“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声,里里外外热热闹闹的,很少有笑脸的父亲也乐了。
八
小妹说,小时候的事情记得不太清楚,只有重要的事情才能记住。父亲病危那一年,她才六岁,看到父亲在病床上躺着输液,母亲不离身地照顾着他。有一天她玩回来时母亲不让她进病房,看到母亲端了一盆水进去后又关上了门。当时她不知道是为什么,过后才知道那是给父亲擦洗身体,穿好衣服。父亲的遗体送到了太平间, 母亲守在太平间门口一直哭,家里的顶梁柱塌了!以后的生活怎么办?母亲哭的是撕心裂肺。小妹只有陪着母亲一起哭。很久,小妹去找病房的叔叔阿姨前去劝劝,母亲在太平间门外哭了三天,等着姐姐和哥哥们来。我和大姐赶到新乡,看到父亲的遗体停在棺材中,掀开盖在父亲脸上的手帕,父亲面容蜡黄,却是安详的。我和大姐也失声痛哭了起来——我们的父亲——他没有了!后来,安葬好了父亲,母亲和我们兄妹回到了洛阳。
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个好人!
有的人一生较长,有的人一生较短。父亲英年早逝,他对党忠诚,对群众热爱,做事爱憎分明和勤劳俭朴的精神传承到我这一代,我也要传到下一代,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