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散文

我,一个普通的“恶”人

2019-08-17  本文已影响0人  刘小一夜画

人性因为善与恶的交锋,才有了那么一丁点趣味。

我出生在城乡结合部,父亲威严而沉静,母亲泼辣而善良。我天生带着“反骨”,不做作业,欺负同学;又长着“卑膝”,惧怕父亲的怒颜,不敢不好好学习。所以成绩拔尖,同时又劣迹斑斑,表面乖巧憨厚,实则散漫无恒心。因为是家里老幺,母亲大部分时间都对我溺爱,父亲偶尔拿着自己削的梨树枝(鞭子)比划吓唬一下。

我的眼泪,比自来水还多。摔疼了,受了委屈,被批评了,甚至高兴了激动了,都能大哭一场。

但有一年暑假不一样。电视里放了一部电影,讲一个老人和孩子相依为命的故事。我从头哭到尾,哭完了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个电影里的人物都和我无关啊,我为什么要哭呢?那是我第一次懵懵懂懂地对“善良”有了一丝感知。原来老人和孩子对对方的善良,可以让我哭。而我为他们之间美好的感情而哭,这也是我的善良。

体会到“善良”和它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之后,我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我不可抑制地到处传达自己的善良。对同学友好,盛饭菜给乞讨老人,不让别人踩蚂蚁。

这样当然很好。后来离开父母,去省会城市读高中的那三年,我用这一层善良的皮囊,把自己牢牢包裹。表现自己的无害与纯真,收藏内心的委屈与愤恨。

我至今害怕那个城市。每次看到那两个字,仿佛出租车司机的辱骂声、同学的蔑视、老师的势利就都夹带着,扑面而来。仿佛那张“家庭收入情况说明表”就放在我眼前,要我务必写下,父母具体的工作单位、每月的工资……

你看,十几年了啊,我一想到那个城市,就不自觉地打出了这些字,恨与痛无法抑制。

这该是多么的记仇啊。

人的思想和行为每天都在改变,每件微小的事情都在修改着价值观。我被时间雕琢至今,终于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规则——把善良作为习惯,在与人交往中,凭直觉,和则继续,不和则立即断绝。

而我的“直觉”,实际上是一套完备的社会资本评价体系。

我们是否有相似的价值观?我们能否实现平等的资源交换?我们能否在和对方的相处中,得到快乐?

大脑快速对这些做出评判,我还没感受到这个过程,就已经得到了“直觉”,嗅到自己喜欢的人,远离并不会接纳自己的圈子。

这么说多残忍,但正是我的直觉,为我节约了大把时间,可以和真正互相喜爱欣赏的人一起蹉跎时光。

这就是我,一个用诚实给自己减负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