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有艺术

2024-03-16  本文已影响0人  南陌草青

初读丰子恺的《岁月忽已晚,灯火要人归》,感觉就是记了一些生活的琐碎,读来不必费脑,又能让人得安闲。

所以原本我是准备拿来消遣的,读不进去一些需要费脑的书时,且拿来轻松轻松。

没成想越读越佩服作者在与孩子相处中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平凡而充满温情的生活中不仅融入了艺术的元素,更渗透了生活的哲学。

01绘画中艺术美

我很喜欢书中提到的华先生上图画课时讲到的构图安排。

华先生老师先让三个学生均匀地站在讲台上,每人手中持一本书,问大家“好看不好看”,大家说好看。

其次,他教两个人共拿一本书,站在讲台的三等分处共看,其余一个人在旁边侧着头借看,问大家:“这么样好看不好看?”大家全体一致回答“很好看”。

最后,他教这三个人各持一本书,分别站在讲台的三只角上,问大家:“这么样好看不好看?”全体一致回答:“很不好看。”

然后华先生说,倘描图案画,不妨把同样的三株并列起来,加以装饰风,其形式均齐,对称,而反复,很是好看。

倘描写生画,一齐并列就嫌太呆板,分别放在三只角上又嫌太散漫,必须巧妙地布置,使这三株菜集中于一个中心点,而其间又有主有宾。那么既有变化而不呆板,又有系统而不散漫,看去方觉自然。

我把这个也说给孩子们听,大家都抬起头,听得津津有味。

听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两个一起看书,另一个在旁边……马上有学生说《核舟记》,“对,苏黄共阅一手卷,这样的画面就是有主有次,有变化而不呆板。”

进而我说到,我们写作也是如此。

艺术与写作在审美上都是相通的,有详有略,有主有次才能是吸引人的好文章。若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像一盘散沙,必然让人感觉凌乱而无序。

我又提到书画作品和音乐的相通之处,就拿之前我带大家欣赏过的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来说,整个画作就像一首乐曲,开端有序曲,中间有起伏,有高潮,然后再渐渐地归于平静。

而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又是一个单独的篇章,几座山峰中,一定有一座是中心,其他山则众星拱月般围绕。

画和音乐和文章审美都是相通的。

02生活中的音乐美

他带孩子们上坟祭祖时,用蚕豆梗制作出能吹出七个音阶的翡翠笛(孩子们自己起的名)。

并给孩子们讲乐理知识,大凡吹动管中空气而发音的乐器,管愈长发音愈低,管愈短发音愈高。

他说笛上开了一个洞,无异把管截断到洞的地方为止。故其洞愈近吹口,发音愈高,其洞愈近下端,发音愈低。箫和笛的制造原理就根据在此。

这是管乐器制造的原理。弦乐器的制造原理也是如此,不过空管换了弦线。弦线愈长,发音愈低;弦线愈短,发音愈高。

口琴风琴上的簧也是如此:簧愈长,发音愈低;簧愈短,发音愈高。但同时管的大小,弦的粗细,簧的厚薄,也与音的高低有关。愈大,愈粗,愈厚,发音愈低;反之发音愈高。

身边有这样的爸爸,真是孩子们的福气。随时随地都能学到各种知识,随时随地都能进行艺术的滋养。

03故事中的人生哲学

一天晚饭后,孩子们又围着他要他讲故事,他就拿出铅笔纸张来,写下一首诗给他们看:

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

根荄相交长,茎叶相附荣。

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

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

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

沉吟意不决,问君合何如?

这是唐朝的诗人白居易做的诗。意思是说:他种兰草,并不种艾草。因为兰草是香的,而艾草是臭的。但是兰草的旁边,自己生出许多艾草来。兰草的根和艾草的根搞在一起,兰草的茎叶和艾草的茎叶也混杂了生长。香的茎和臭的叶,日日夜夜一同长大起来。他想用锄头把艾草锄去,但恐怕伤了兰草。他想用水浇兰草,又恐怕艾草得到水更长大了。于是乎,兰草也不能浇,艾草也不能除。他想来想去,决不定办法,于是问孩子们怎么办。

几个孩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其中一个孩子提到,他是比方世间的事。世间有许多事,同这一样难办。

大家都说好,于是丰子恺就让大家每人说一件事来,同这事一样难办的。

于是孩子们脑洞大开,每人列举了一件两难的事。并认识到世间好多的事都是如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