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导师王菊艳眼中的优秀《红楼梦》书评征文第三届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经典阅读书评征文大赛新生优秀书评展第三届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经典阅读书评征文大赛新生优秀书评展

无可奈何花落去——读《红楼梦》有感 010116240 朱梦秋

2017-05-13  本文已影响1057人  梦工厂之八戒

        小时初遇红楼,是87版陈晓旭为主演的电视剧版的红楼。那时,剧中精巧雅致的建筑;女子头上精巧的头饰,手执的各式团扇;宝黛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无一不在吸引着我。长大后再遇红楼,便是现在依旧在我枕边的那本《红楼梦》。

        初读红楼,我尤其喜爱黛玉,爱她“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爱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于是每每读到宝黛和睦之处,欣喜万分;读到宝黛不和之处,不禁泪如雨下,最后读到黛玉玉殒之处,更是嚎啕至心痛不能自已,悲痛数日。后遇良师道,读书至身入书中固然是好,但若太过投入,无法自拔则可能会反不得其道。于是乎,我开始重读红楼,不再过多地迷恋情节,而是从细节上,从字里行间,冷静地重新认识这部作品,伸手试图触碰作者的内心,触碰作者给我们描绘的那个世界。

        再读红楼,宝黛爱情的悲剧仍能触动到我,但与当时那样的扑面而来已是不同,纵然依旧直击内心。我开始冷静地质问自己,宝黛爱情的悲剧,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知觉在打动着我,震撼着我呢?是出于对黛玉之死的同情?如果是,那么这种同情是否关于死者,亦或是说关于弱者?从时代背景来说,黛玉纵然是所谓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但这并不能否定她的悲剧包含着其自身的性格因素。宝玉难道对此一点责任也无?先来说说林黛玉,林黛玉出身于苏州林家,其父林如海乃前科探花,为第四袭的列侯。且其家原本仅为三袭,足以见这代所受的皇恩之盛。家族“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且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故林黛玉虽是女儿之身,却被假充养子之意,教其读书识字,生性又聪慧,被父母极其疼爱,因此林黛玉性格中的叛逆也就有源可寻了。以至于其后来进入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一是怕被人嘲笑,被丫头婆子说闲话,二是不肯得罪人,明哲保身。其性格中所蕴含的虚荣之意和心思缜密也暴露无遗,这一部分虽是那个时代作用下的产物,另一部分也是其自身性格的缺陷。即使如此,黛玉性格中,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反抗的叛逆与任性,所有的这一切都成就了她为《红楼梦》中“女性的觉醒”中最为突出的一位。黛玉之死,虽总的来说是封建婚姻制度的悲剧,是封建礼教的悲剧,是赤裸裸的封建暴力凌辱女性的悲剧。这与黛玉本身脱不了干系,更与大观园的每个人都脱不了干系。

        在林黛玉自身的性格缺陷中,任性与叛逆是两个最为危险的因素。我为什么要将“任性”和“叛逆”这两个明明相近的词语分开来呢?因为我认为在黛玉的身上,这两种性格有其相似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很多人都说黛玉任性,甚至是小肚鸡肠,其实在这件事情上,黛玉是很冤枉的。黛玉在对待园里的姊妹之时,一直都谦让有礼,嬉笑有度;也从不呵斥丫头婆子们,还时常想着不去麻烦人家;对长辈们更是谦敬万分,从不敢恃宠而骄。只有在宝玉面前,黛玉能仅仅作为一个正常的小女孩,任性一回,天真烂漫,绝不矫揉造作,可谓是真性情!但在红楼梦中,大家都认为黛玉好耍小性,其实是遭小人诬陷。假若遭小人诬陷是我臆想症,那么从贾母、王夫人等到众下人,皆以为黛玉重心思,其实贾府上下,哪一个人心中不是千沟万壑,颇具城府,只是众人皆人心隔肚皮,惟黛玉不屑于袒露自己的想法,那岂不又体现其较之他人,依旧保留了些许天真与叛逆?大多数学者都充分肯定了黛玉性格中的叛逆成分的存在与其代表的先进性,我对这个观点也比较认同。曹雪芹在塑造黛玉这个人物的时候,将黛玉在深夜,在落雨之时所作的诗作呈现,让读者置身龙吟细细,寂寞寥寥的潇湘馆,细品那缕缕悲吟。那悲吟,有“偕隐”的难寻,有“宝玉!宝玉!你好……”的百味……黛玉的叛逆,是她对那个纸醉金迷,世风日下的社会的厌恶,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更是她对着“世外仙姝寂寞林”的叹息与无奈。

        能真正体味宝黛爱情悲剧的人,是在读懂黛玉的心气,宝玉的性情后,方能引起共鸣的。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无价值的毁灭算不得悲剧,有价值的东西不毁灭也算不得悲剧,且价值愈高,悲剧愈悲。如若红楼梦最后的结局,香消玉殒的是宝钗而非黛玉;与宝玉成婚的是黛玉而非宝钗,虽然这样的结局也是我曾经期望过的,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红楼梦就不成红楼梦,曹雪芹也并非是曹雪芹了。其实关于薛宝钗这个人,我初读红楼之时,我是极其厌恶宝钗的。但愈读,其种种优秀的品质愈加显现,缺点也随之清晰起来,但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欣赏宝钗的。宝钗纵然在极其严苛的贾母眼中,也是极其优秀的,足以被挑选出来作为宝玉的妻子。首先,从她的容貌来看,“脸若银盘,眼同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让宝玉也不觉看得呆了。虽众姐妹曾开过玩笑说其似杨妃,但我推测上去,既姊妹们敢当着宝钗的面开玩笑,想来也不十分胖。其次,宝钗的性格,无论放在那时亦或是今世,都是可以成事的性格。贾府丫头婆子众多,人多嘴杂,但宝钗在贾府上下,皆缕受好评,众人皆认为宝钗沉稳大方,做事顾虑周全,待人接物宽松适宜,虽内心城府极深,这也是她自身性格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城府,若运用得当,便是有计谋,有智慧;不当,便成为大奸大恶之人。宝钗,在她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里,她日后便会成为王熙凤、史太君那样的女子,善于持家,拘囿于此,虽然最后嫁与宝玉,成为人人羡慕的二奶奶,但宝钗听闻要嫁与宝玉之时,只是哭,说不出话,且从头到尾都未表达出同意的意愿,两人的成婚,与其说是身不由己,倒不如说是顺势的默默承受。而且宝玉并不是真心爱宝钗,只是将黛玉之死的悲痛转而为的一种复杂情感,且日后宝玉远走,只留下孤儿寡母,不得不说,宝钗也是极其可伶之人。

        红学研究是一门大学问,我连门都还未入,今天又因为种种局限,就这么写了一点儿浅知拙见,还望大家不要嘲笑才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