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24医学学习笔记医学圈

身体如何感知时间?众人皆睡我独醒是怎样体验?

2018-08-27  本文已影响2人  MED2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而生物钟紊乱带来的后果,从痛苦的“倒时差”就可见一斑。今天,我们就来告诉你生物钟背后的故事。

点击观看视频了解生物钟


[TED Ed] 谜一般的生物钟_腾讯视频

生物钟真的存在吗?

1962年,岩洞探险者Michel Siffre,把自己封闭在地下数月并开始了一系列的试验。洞穴里没有光也没有手表,他通过连接的电极片来监测自己的生命体征,并记录下何时吃饭、睡觉。

当Siffre最终出关时发现,他的身体保持了规律的作息周期。尽管没有外界的线索,他入睡、起床和吃饭都在特定的时间段。这就是昼夜节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物钟。

获奖者(从左到右):杰弗里·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迈克尔·扬(Michael W. Young)

去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这个节律会影响激素分泌,对食物的消化,甚至是药物对身体的药效。

不管是谁,只要以约272m/s的速度向东或向西飞上几小时,就会亲身经历体内生物钟与身体感知时间不符的感觉。而调整时差有时需要一个星期。

生物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我们做任何事都离不开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包括起床、入睡以及判断何时接住呼啸而来的球。

这些能力都归于我们脑中互联的计时系统。它集合了记秒的秒表,报时的时钟,播报季节的日历于一身。

每个计时器都处在大脑不同的区域。困在黑暗的洞穴里,Siffre依靠最原始的计时器,它们位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SCN)中。为了变得更精确,SCN也会依赖外界的线索,比如光,食物,噪音,还有温度,这些便是“时间之源”。Siffre在地下时缺乏这些线索,但在日常生活中,它们对我们的行为进行微调。

当一束晨光射到眼睛里会唤醒身体,穿过视神经传到了SCN,传达着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此时下丘脑就不再产生褪黑素(一种触发睡眠的荷尔蒙)。

在大脑中,下丘脑增加对抗利尿激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如此帮助我们管控睡眠周期。早上10点左右,逐渐升高的体温促使我们的能量和警觉性提升;傍晚,我们的肌肉活力和协调性也得到提升。夜间的亮光会扰乱这些生物信号,这就是为什么在睡前长时间看电视会导致失眠

-END-

来源 | TED ED

编辑 制作 | 李果儿

视频编辑|郑欢

中国首部《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2018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肝胆胰肿瘤大会上正式发布。据了解,本《指南》在参考ASCO、NCCN、ESMO、AASLD、EASL指南,以及我国2017版国家规范、TACE共识、射频共识、放疗共识、抗病毒指南等一系列专科规范的基础上,结合CSCO规范撰写而成。

关注公众号“MED24”,回复“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查看更多内容

MED24医学传媒面向广大医生及医学生,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医学视频资讯平台。敬请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