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厚的脸皮,就能吃多大的馅饼
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最近恰逢各大高校开学,陆续有新生来报到,那今天跟大家聊的话题,就从一个大学中的故事讲起吧。
记得当初刚升入大学的时候,最开始面临的是军训,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军训了几天后才开始分班。
既然是分班,那每个班都得由辅导员老师选个临时的头头,方便军训期间信息的上传下达和组织管理,也叫临时负责人。
那这个头头是怎么选出来的呢?暗箱操作?没必要。按成绩择优选拔?也不太科学。按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全方位考量?没时间。
赶鸭子上架,来不及考虑太多,最终这些个头头还是选出来了,靠什么选的呢?基本上是靠眼缘。
要注意,这里的眼缘,可不是指颜值,而是一种心理上的相对亲切感与安全感,就是我们常说的,脸儿熟。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神奇地发现:貌似每个班都有那么一两个人,他们一开始就会给人留下一些稍稍深刻的印象。
可能是发放物品的时候他们第一个站出来帮忙,可能是老师叫人的时候他们第一个回应,也可能是教官发布口令的时候他们第一个做出反应动作。都不是什么大事,但这一些个细节,让他们稍稍显得有些“不同”。
于是,他们在辅导员老师那里,就有了一点眼缘,挑选临时负责人的时候,肯定也会优先考虑到他们,毕竟对其他同学也真的没什么印象。
好,接下来,正式开学,每个班级要正式选拔班委会成员了,那班长的位子谁来做呢?这个选拔的过程看似存在,但结果基本已经敲定,就是由那些临时负责人来做班长。
是黑幕吗?完全不是。
临时负责人在军训期间不光在辅导员那里留下的眼缘,在你的心中也留下了眼缘,你投选票的时候,对每个人都了解不多,唯独对这个临时负责人蛮脸熟,于是你不由自主地就选他做班长了。
好,事情到这里还没完。
开学一阶段后,各学院要组织成立年纪的学生会一类的组织了,组织机构要搭配一些学生干部和骨干成员,那么这些职位又由谁来当呢?基本上是各班班长(他们的前身是军训时的临时负责人)。
原理还是一样:眼缘,脸儿熟。
时间继续推移,头头们的中间也总得推选出个大头头吧,那这个大头头又是靠什么“上位”的呢?
是这样:在辅导员老师某次给这些头头们开例会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两个头头会在不经意间留下比其他头头更加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老师问了一嘴:“人都到齐了吗?”
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胆小,不敢搭茬,有的好面子,不稀罕搭茬,有的考虑得多,觉得搭茬不好,有的很敏感,觉得搭茬了就会被人说三道四。
这个时候,总有那么一两个人,在鸦雀无声后的第一两秒,立马接上一句:“嗯,都到齐了。”
于是,成功救场,气氛免于尴尬。
于是,一次又一次的类似事件,使这一两个头头在所有头头中,又留下了更加深刻的“眼缘”。
那么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吗?不,蝴蝶效应才刚刚开始。
从军训期间的普通同学,晋升为临时负责人,再到班长,再到学生组织的头头,再到大头头,这一连串的“升迁”经历,不仅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也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自信,与之相伴的,是一份“永争第一”的小野心。
四年过去,招聘面试,吃到过“眼缘”甜头的他们,本能地会表现得冒尖。
言谈举止落落大方,求职态度积极开放,相比于其他人,他们在面试官那里,再次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在日后的职场中,这方面的性格特质会慢慢地内化成他们的基因,任务争取抢先完成,接到指令及时回应,时时处处展示自我,敢于沟通乐于沟通,敢于合作更乐于合作。
就这样,一些东西,成为习惯,浸润进性格,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思维方式,更作用于行动,进而改变了命运的走向。
相信很多读者读到这儿就已经坐不住了:“我呸,狗屁逻辑,学生干部就一定是成功人士?太多学生干部最终都沦为傻叉了好么。”
嗯,我知道,你也别急,咱们今天聊的,倒不是说非得当个什么什么屁官才有多牛逼,我说的夸张些,是想让你更直观地体会到一点东西。
无论在求学阶段还是将来步入社会打拼,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会不断的加入各种新成立的圈子和团体。
多数情况下大家水平差不多,在同一起跑线上,长远来看不用说了,肯定是靠实力,但眼前的抢位与机会争取靠什么?我不跟你讲靠搞内幕与搞关系,那些咱们一般人不可控,但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一条:靠脸皮。
脸皮厚吃个够,脸皮薄吃不着,这是民间的一句俗语,你听了可能不太服气,那我们不妨理性的来分析一下:
假如你是一名老师,或是一个组织头头,你在短时间内任命下属的时候,靠的是什么?
实事求是的讲,换做是我,我也不得不选择靠眼缘。就好比我在开会,底下坐着一批新人,我说什么都没人响应,搞得我尴尬癌都快犯了,这时如果有人表现积极,我真是会如久旱逢甘霖一样啊。
可能其他新人对那个积极分子颇有成见,觉得他装,觉得他虚伪,甚至觉得他贱,但不好意思,任命人选的事儿,恰好是我自己说了算。
I want you.
那有的读者问了:韩大爷你昏庸了吗?你不觉得他这是再拍你马屁?
不好意思,人性使然啊,我可以给你个失望的结论:当一个人拍我马屁,我又想提拔他的时候,心里的小白人说:他这是再拍马屁。心里的小黑人会立刻说服小白人:别把人家想的那么黑暗,人家这叫有眼光,能洞穿你的独特魅力。
你瞧,我就算知道他在拍马屁,我也会本能地选择不介意。举拳难打笑脸人,没有漏洞的是制度,漏洞百出的,是人的心理。而制度的执行者乃至制定者,都是人,带有某些天性的人。
如果说今天谈论的重点就是要劝大家多多拍马屁,那这篇文章就沦为了厚黑学的爆款文,一点意义也没有了。
我们所强调的厚脸皮,不仅包括勇争人先,更是侧重于“少顾忌面子,抛开玻璃心,做事求效果,凡事豁得出去。”
在这里拿我父亲举个例子吧。
我的父亲很平凡,普普通通一个农民,但谁还没点长处呢,我父亲的有个最大的优点,没错,厚脸皮。
他是一个完全自来熟的人,买东西时跟完全陌生的摊主都能聊半天,到最后也没见人家给他多少优惠,但这么多年还是逮谁跟谁聊。
更有意思的是,他好像有个毕生追求:誓要跟他这辈子碰见的所有人都搭建人情关系。
你不知道我在叛逆期的时候对他的这些举动是有多么的不屑,甚至是鄙夷。我特不爱跟他一起出门,觉得太丢人,看着他笑脸逢迎地跟别人嘻嘻哈哈,有时还经常遇见几个高冷的,有身份的,都不怎么搭理他,经常碰一鼻子灰。
我劝过他:你看,人家都不拿你当回事儿,你瞎忙活什么劲儿啊,干嘛把自己弄得这么不堪。
他完全不觉得。
我就更鄙视了,觉得他好幼稚。
后来的一次经历使我改观,让我清晰地发现,幼稚的人其实是自己。
母亲身患重病,父亲带母亲跑遍大半个中国求医,愣是给治好了,这甭说对一个农民,即便对一个白领来说也不是个简单的事,中间要经历很多,应付很多,我父亲,全靠这一张嘴。
有一次陪母亲做手术,我也跟着一块去。当时病房里还有另外一对夫妻,也是妻子生病,丈夫陪着。
那几天我在病房里看这两对夫妻的境遇,真的像看着两部完全不同的情景剧。
我爸在这边忙前忙后,但凡遇见一丁点不明白的地方张口就问,问一个还不保准,问完大夫问护士,问完护士又跑去问主任医师,反正问问也不花钱,不问白不问。不出两天,前前后后所有流程,大事小情各种情况怎么处理,我爸门儿清。
对床的那个丈夫,貌似什么都懂,每天正襟危坐,举止潇洒,酷酷的看着我爸跑东跑西。
我爸极尽所有能事,充分发挥特长,开启了旋风聊天技能,不出三天,大夫,护士,清洁卫生的阿姨,门卫,水果摊大爷,饭馆小老板,都跟他成了熟人,尽管跟往常一样,也都是面上熟,但都能说得上话。
对床的那个丈夫,全程高冷,继续酷酷的,跟叛逆期的我一样,对这些举动大写地不屑,每天最多的动作就是潇洒地整理着自己的手表和衣襟。
术后第二天,母亲身体出现点状况,需要调到监护病房,但当时床位紧张,手上的钱还不够,父亲忙里忙外,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件急事给办好了,问他怎么办的,他只是笑呵呵的说:“我认识个人,这回派上用场了。”
事情巧就巧在这儿,对床的妻子术后貌似也出现了情况,总之看她蛮痛苦,丈夫完全乱了阵脚,全程盲区,连病人怎么扶,到哪找窗口都不知道,妻子疼得满头大汗,抱怨着他什么也不会干,当时的他,一点也不酷。
那个时候我脑子里飘过郭德纲的一句台词:要脸就是不要脸,不要脸就是要脸。
厚脸皮这东西,与其说是种自私,但在另一个角度上看,它也是种奉献。一个脸皮够厚的丈夫,不讲究那些没用的东西,不顾及什么脸面,所有的目标最终都指向能让老婆孩子过的更顺畅一点,然后自己,笑嘻嘻地承担起被鄙视的风险。
母亲是有眼光,他从没因为父亲这样而觉得他懦弱,觉得他不够男人,不够有趣,不够有强调,恰恰相反,他最看好父亲的品质,就是这一点。
前些天一位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姑娘发私信说:“我初入职场,经常被上司骂,特别没面子,以前我从没被这样对待过,不知道领导们为什么就针对我。像我这样刚刚步入社会的学生应该怎样调节心态?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我想了想我爸,又想了想评书里的段子,借用了一句话回复了她:“古今成大事者,状元才,英雄胆,巴掌厚的一张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