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洞察(14):荣格对人的理解之 “内倾”和“外倾”

2018-08-23  本文已影响82人  东风阁主

刷屏的的荣格心理测试

在对人的洞察上,荣格用态度类型来划分不同的人。

态度类型一:内倾

按照荣格的分析,“内倾者”的态度类型有其鲜明的内向性特点,他的心理能量经常指向内心世界,这种人往往对个人内在的精神世界格外感兴趣

内倾的人更喜欢一个人沉思默想,而不太喜欢与他人交谈,其外部的典型表现是沉默寡言、喜欢离群索居。

他可能一生只有几位朋友,但对这些朋友都很忠诚友好。

态度类型二:外倾

外倾态度类型的特点,是心理能量往往流向外部世界,“外倾者”往往对外部事件、他人和客观事物感兴趣

因此,他能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和擅长交际,待人热情而乐观,属于“自来熟”、“乐天派”之类的人。

但这种人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说做事比较粗浅,不愿意按章程办事,做事没有坚持性,害怕孤独。

根据这种对人的理解,他在《心理类型学》一书中对历史上的宗教人物做了分析。

例如,他把9世纪时期的宗教领袖阿波特·帕斯查西尔斯·莱德伯塔斯视为“外倾者”,因为他提出了“使酒和圣餐面包变成耶稣的血和肉”的学说——由于这种学说强调宗教经验的外部性和具体性,因此荣格把莱德伯塔斯的观点看作外倾的。

而中世纪早期的哲学家斯科塔斯·埃里吉纳则对圣餐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圣餐表示“上帝在我心中”,因此,荣格认为他的观点是一种“内倾”的观点。


荣格认为,在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中,都有这两种不同的态度类型:受自我控制的态度处于意识之中,而不受自我控制的态度则处于潜意识之中。

但两者并不是毫无关联的,潜意识的态度类型可以补偿意识的态度类型。

例如,一个想和他人进行交际的内倾的人,可能会向人们喋喋不休地谈论他想说的话题,而不管别人愿意听还是不愿意听,他自己仿佛茫然不觉,但说过之后心里就感觉好一些。

这实际上是他的潜意识在暗中发挥作用。

但在通常情况下,这个人是沉默寡言的。


虽然荣格的理论属于前科学,并没有经过科学实验的验证,而只是基于经验、历史现象的论证。

但后来,一些当代心理学家借助于“因素分析”的方法,对荣格的理论假设进行了科学检验和解释。

例如,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对莫兹利人格调查表进行了修订,研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

其中E量表用于调查人的内外倾态度类型,N量表用于调查人的情绪稳定性,L量表用于了解研究的效度,P量表用于调查人的精神质。

这四个量表共同构成了艾森克人格问卷。

艾森克通过运用这些量表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外倾型的人热衷于社交活动,是一种容易感情冲动的人,不爱阅读和研究,渴望兴奋的事,喜欢冒险,行动往往受一时冲动影响,回答问题迅速,随和乐观、喜谈笑,愿动不愿静,情绪失控,不是很踏实。

而内倾型的人则正好相反。

艾森克用他的科学研究方法证明了荣格关于内外倾态度类型的设想,尽管还有很多实际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格雷-威尔赖特人格问卷也是较早对荣格的“内外倾理论”进行验证的科学的心理学量表,他们运用最早期的荣格式的类型调查表进行研究,发现54%的人是内倾的,46%的人是外倾的。

甚至于,还有些研究发现,当被试把眼睛闭上时,外倾者的脑电图在全部测量范围内的总输出量要高于内倾型的被试,在低α波范围内输出的量更大。

另外,当被试把眼睛睁开时,即使运用很粗糙的脑电装置也能分辨出内倾者和外倾者。

意味着,内倾者和外倾者在生物层面上就是有区别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