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人生感悟ABC》

“伤风败俗”与“移风易俗”

2023-04-29  本文已影响0人  层林尽染的小屋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据《新编汉语词典》解释,“伤风败俗”意为:“败坏风俗,多用来谴责道德败坏。”而“移风易俗”则意为:“改变旧的风俗习惯。”从词性上来比较,前者应为贬义,后者当为褒义。

除却词性不谈,站在更高一点儿的角度来看,“伤风败俗”与“移风易俗”这两种现象对民族性的杀伤力理当在伯仲之间。

先来看看两种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的三大根源吧。

“伤风败俗”现象主要表现在出轨、私奔、未婚先孕及不孝、不义等方面。“移风易俗”现象主要表现在办丧事、婚事从简等方面。应该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这两种现象存在的比率是不相同的。从解放初到改革开放前,“伤风败俗”现象少,“移风易俗”现象多;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解放了,钱袋子鼓胀了,“移风易俗”的少了,“伤风败俗”的多了。这个中的变化,是颇耐人寻味的。

倘若不论多寡,应该肯定的是,“伤风败俗”和“移风易俗”这两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在各民族中,都确实存在的。任何现象都有其产生的根源。从对诸多个例的分析中,笔者发现:“伤风败俗”和“移风易俗”这两种现象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以下三种:

1.经济方面的原因。经济状况落后,要钱没钱,要粮没粮,想办的事办不成,人穷志短,只有“伤风败俗”和“移风易俗”了。试想,多情妹子的心上人拿不出必要的钱物来张罗婚事,气得父母要另寻佳婿,做女儿的于是便只有走“将生米做成熟饭”和私奔这条“伤风败俗”的羊肠小道了。做儿女的拿不出太多的钱来给父母张罗丧事,不“移风易俗”又能怎么办呢?

2.性爱方面的原因。为了找到那份真爱,为了体尝爱与被爱的幸福滋味,为了满足自己无边的爱欲,是引发“伤风败俗”现象发生主要根源。

3.逆反心理。敢于“伤风败俗”和“移风易俗”的人,大多有一点逆反心理。乡规民约、族规和民俗中禁止的行为,只有具备一点逆反心理的人才敢于去为之;你说那是不能干的事,他偏偏就要做给你看。

再来看看人们对待两种现象的三种态度。

1.群起而攻之。“伤风败俗”和“移风易俗”现象,不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都是对乡规民约、族规和民俗的叛逆。如果听之任之地让这种叛逆行为发展,必将会导致民族性的丧失,这对一个具有一定历史的民族来讲,是一件令人感到恐怖的事情。因此,在“伤风败俗”和“移风易俗”现象还颇为鲜见的时期,无不遭到同族人的群起而攻之。

2.睁只眼闭只眼。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得以逐步健全,“沉潭”等严惩“伤风败俗”者的族规不能实施,相应的乡规民约和民俗也失去了处罚效力。即使群起而攻之,也仅仅采取“放放炮仗,杀头猪打餐平伙”的做法了事。久而久之,乡规民约和民俗规范的观念淡了,人们也就慢慢习惯于睁只眼闭只眼地对待这两种现象了。

3.渐能容忍和认同。“现在什么都时兴了!”这是时下人们提起那些“伤风败俗”现象时常说的一句话。这话里虽然包含了十二分的无奈,但也同时透露出一个信息:人们已逐渐能够容忍和认同某些“伤风败俗”现象(特别是对待现今的未婚先孕和更早些年代年代的私奔)了。当然,“移风易俗”现象只要不是步伐太快,往往都得到大家的认可,特别是能得到家庭贫困者的认可和欢迎。

“伤风败俗”与“移风易俗”两种现象作为一种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

1.“移风易俗”,避免陷入经济困境。大肆操办丧事、婚事整穷人的例子,在当今的农村是太多太多了。那些敢于“移风易俗”来从简操办丧事、婚事的,节约下来的钱可用于春耕春种或扩大再生产,整个家庭就可以避免陷入经济困境。

2.“伤风败俗”,换来个性解放。乡规民约保护民族性,但由于束缚人的手脚,人性便受到了压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伤风败俗”现象虽然败坏了风俗,但人性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当然,乱伦与不义等行为又得另当别论,因为这种行为无论在道德还是道义层面上,都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同。)现代人越来越追求个性,而愿在维护乡规民约和族规的过程中丧失个人利益和自身个性者的人数毕竟正在逐年减少。这或许正是人们逐渐趋于认同“伤风败俗”现象的心理基础。

3.“伤风败俗”和“移风易俗”现象是民族大同化的自然决堤。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曾经九次改道,而且大多是洪水暴涨期间自然决堤改道的。乡规民约和族规就像河堤一样,死死地护住民族性向前流淌。当民族这一群体中的个性被压抑的太久了,就会以山洪暴发般的威力,以“伤风败俗”和“移风易俗”的方式,冲垮乡规民约和族规这道古老的河堤,造成河堤自然决堤,直到最后形成民族大同化这一汪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