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八先生的忠魂名节
这座耐人寻味的古墓在南明皇都(贵州安龙县城)西北隅天榜山脚下,距城数百米。这是一座清初古迹,墓里葬着南明永历王朝内阁大学士吴贞毓等十八位朝臣、内官,故名“明十八先生墓”,墓区四千余平方米,古往今来,古墓一直为后人哀腕凭吊,并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十八先生墓区七月的古墓,紫荆花开了,迎着淡淡的花香,我怀着凝重的怀愫走进墓区,去寻找“十八学士”碧血千秋的史迹。走进墓区,映入眼帘的是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的四柱三间式大石牌坊,坊上松、梅、竹、兰等浮雕栩栩如生;坊顶著名书法家陈恒安题写的“岿然千古”、“成仁”、“取义”大字遒劲有力。大石坊之后树起小石坊,上刻“明十八先生墓”,坊柱、坊幅刻有云龙、狮子、翠竹、花草,形态生动毕肖。石坊后为圆形墓冢,细钻青石镶砌,冢顶芳草青青,绿纤茸茸;墓碑“明十八先生成仁之处”系永历帝亲题,碑文原样镌刻。
墓后两侧碑碣林立,刻着历代凭吊诗文和十八先生死节事迹及绝命诗。张之洞代父亲张英作的《十八先生祠堂记》赞道:“贞魂毅魄,十八人高节如生;古墓新祠,亿万载芳型不朽。”立于石碑前,细读“贼臣未斩身先殉,留取忠魂复国仇。”“愿为厉鬼同诛贼,就刃从容且赋诗”等十八先生临别时的绝命诗,其正气忠烈令人哀惋之余,击起拍岸心涛,把我卷进了三百多年前的那段历史长河里。
那是1646年秋天,清兵入关南下,唐王朱聿键政权宣告崩溃,桂王朱由榔在广东的肇庆即继帝位,第二年改元号为永历。清军由山海关外猛攻而来,践踏中原、江南各地,圈占民田,残害百姓,人心逆反,盼望永历王朝举起“抗清复明”的旗帜。顺从民意,永历帝调集李定国、孙可望抗击南下清军。由于攻势强大。1650年兵败广州,永历王朝处于颠沛流离之中,辗转奔命,鉴于大西军在云贵已站稳脚跟,永历帝便带着数十名随员爬山涉水来到红水河畔,孙可望派总兵张胜前去迎驾,将永历帝接到安隆所(今安龙县),改安隆所为安龙府。由于安龙地处滇、黔、桂三省交通要道,城跨山腰,半踞平陆,四周群峰高峙,东北一带又是十里陂塘海子,城中有山,城外有山,城有城门,城郭坚固,派兵守卫,使永历王朝暂时逃过了覆亡的命运。
野心勃勃的孙可望,早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鬼胎,既想借永历帝的名声来号召天下,又不愿受节制,使内部矛盾和永历官僚集团中的互相倾轧愈演愈烈。永历帝为防范居心叵测的孙可望倾覆朝廷,1653年1月,永历帝与随臣吴贞毓、张福禄等朝中有血气的十八人密商,召正在广西抗击清军的李定国入卫,护守安龙,以遏制孙可望。不料,谋泄事败,未等及李定国赴安龙护驾,急于称帝的孙可望永历八年(1654年)3月4日派部将郑国到安龙逮捕十八学士,进行严刑拷讯,十八人无一人屈服,大义凛然,痛骂孙可望。同年4月初8,孙可望以“欺君害良,盗宝矫诏”之罪,将十八学士押赴天榜山下处以死刑。诸臣神色不变,从容赴义,各赋诗见志。
十八先生引颈受戮,为国殉难,暴尸荒野,时人见此惨状,于心不忍,便将他们的尸骸、衣冠合葬于城北。永历十年正月李定国入卫安龙,哀恤十八先生的死难惨烈,为他们垒墓于天榜山下。永历十二年清明,永历帝为十八先生立碑,亲题“明十八先生成仁之处”九个大字于碑上,将十八人姓名、官职、死难之因刻于碑。这年,永历朝廷移跗昆明,结束了在安龙历时4年的岁月。
明十八先生成仁处沿着墓后的石阶拾级而上,便进入祠堂。祠堂由享堂和配殿组成,享堂面对陵墓,歇山顶28柱石木结构,内悬挂20幅“明十八先生之狱”国画,以方便游人观赏和了解史事。享堂两侧为10柱石山顶石木结构配殿。享堂、配殿均系仿古建筑,以雕花石礅作柱础,顶盖筒瓦,卷棚式回廊,刻花门窗,翘檐飞斜,雕梁画栋,凝重古雅,风格庄重。
多节亭祠堂后建有六角攒尖顶的多节亭,旁边的石柱上浮雕花草,栏柱下有一“忠泉”,泉水清冽,细流涓涓。多节亭背靠的峭壁则为摩崖,上面刻有蒋中正、刘时范、李烈钧等历代歌功颂德的题咏:“碧血千秋”、“天地正气”、“忠烈可风”、“浩气长存”、“瀛州胜景”等,书体各异,琳琅满目。
忠义摩崖摩岩紧靠的便是天榜山,山势雄峻,林木蓊郁,沿着新修的石级登上天榜山远眺,不禁令人忆古怀今。“十八先生之狱”后,孙可望投降清军,李定国力量单薄,不得不退入云南,转至滇缅交界。顺治17年,吴三桂派兵进入缅甸,将永历皇帝押回昆明,于康熙元年4月25日将永历帝一家及部将等人绞死,永历王朝就这样画上了遗憾的句号。永历王朝在颠沛流离中之所以能够支撑16年,完全是历史的机遇。试想,如果永历王朝能够抓住这个大好时机,重整朝纲,励精图治,乘着人民抗清情绪日益高涨的势头,依靠大西军力量,说不定可以隔着长江与清军分庭抗礼、重振河山,重挽狂澜,说不定会有个出头之日。但是,机遇却如滔滔长江水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