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讲透资治通鉴》019 周威烈王的真实处境怎么样?

2020-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祥和鸿泰

一、《资治通鉴》第一段“臣光曰”的内容,司马光以周威烈王自己破坏礼制,从而导致有规则、有秩序的社会就此变成丛林社会,赤裸裸的弱肉强食,致使周朝再也维系不住,然后自然是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样一个结论作为结尾,将全书的纲领就这样陈述清楚了。但我们必须追问一下司马光:以当时的局势,周威烈王真的可以拒绝韩、赵、魏的请求吗?周威烈王的处境,《资治通鉴》竟然只字未提,这实在很不应该。这到底是因为疏忽还是有意为之呢?

答:1、周威烈王的处境,《资治通鉴》竟然只字未提,这实在很不应该。这到底是因为疏忽还是有意为之呢?

——周威烈王的处境,《资治通鉴》只字未提,这并不是因为司马光疏忽或者有意为之。

疏忽不是司马光的风格,司马光的编史风格是“脚踏实地”。

(“司马光从性格到做事,一以贯之的特点确实就是脚踏实地,每一步都要走得稳,走得准,并且持之以恒。”《002 司马光为什么要修《资治通鉴》?》)

但如果说“有意为之”,也不对,因为有些史料在宋朝还看不到,而司马光手里的相关史料,要么语焉不详,要么疑窦重重,要么太像段子。

(《吕氏春秋•下贤》语焉不详、疑窦重重;《淮南子•人间训》疑窦重重、太像段子)

2、以当时的局势,周威烈王真的可以拒绝韩、赵、魏的请求吗?

——如果可以拒绝,相信周威烈王也会像他的先祖周襄王拒绝晋文公那样,拒绝为韩、赵、魏三家封侯。

形式比人强,“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在三家分晋的时代,并不是特例,在齐国,姜太公后人的统治,权力渐渐被田氏架空。

礼崩乐坏,上下失序,弱肉强食,周威烈王面临真实处境,就是这样一个丛林社会。

借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矣,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以下为晋国、齐国相关内容分享)

(《极简史记》“晋世家”......“晋定公三十七年,晋定公死,儿子晋出公继位。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智氏掌门人)与赵、韩、魏三家分了范氏、中行氏留在晋国的大面积封邑。晋出公本来是规定不许分的,于是大怒,联络齐鲁要跟这智、赵等四卿干仗。这四卿恐惧,干脆先联手把晋出公给打出了国。晋出公逃奔齐国,半道而死。智伯立从前晋昭公的曾孙为晋君,是为晋哀公。

晋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知伯,尽并其地。晋国只剩赵魏韩三卿。

晋哀公十八年,晋哀公死,儿子晋幽公继位。

晋幽公之时,晋幽公本人只有绛城、曲沃两块地方了,其他都是赵魏韩三家的封邑,于是晋幽公反去朝拜赵、魏、韩三家的掌门人。

晋幽公十八年,晋幽公因为毫无权力和财富了,于是只好玩妇人,半夜偷着跑到城里去找小姐,结果被强盗杀死。魏氏掌门人魏斯立了晋幽公的儿子为君,是为晋烈公。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三家皆为诸侯。于此实现三家分晋。但晋作为一个小诸侯仍然存在。这时已是战国初期。

晋烈公二十七年,晋烈公死,儿子晋孝公立。晋孝公十七年,晋孝公死,儿子晋静公立。

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把晋静公那可怜的一两个城也吞灭了,晋静公废为平民,晋国遂绝祀,晋国终亡。

从前赫赫的晋献公、晋文公重耳的子孙们,就这样变成了平民,被卿家族取代了君位。”

(《极简史记》“齐太公世家”“...... 齐平公二十五年死掉,儿子齐宣公五十一年死掉,再儿子齐康公继位。齐康公二年,韩、魏、赵开始成为诸侯。齐康公十九年,田常的曾孙田和经过周天子批准,成为诸侯,而把齐康公迁居到海岛上居住。

齐康公二十六年,齐康公死,无子,姜姓齐国从此绝了祭祀。而田氏最终占有了齐国,依旧称为齐国。”)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以下整理几条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事例)

1、周天子和皇帝是不同的

周天子相当于头号大诸侯,BC771年平王东迁后,地盘少了一半,慢慢开始镇不住下面的小诸侯了,渐渐开始“礼崩乐坏”。

因为周天子没有对诸侯收税的权力和系统,诸侯只是进贡些表示情义的宝器和土特产,所以,一旦财力下降,对诸侯的震慑力度就非常有限了。

(《左传》隐公三年(BC720年,与郑国互相交换人质):“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左传》隐公六年(BC720年,没吃的了)“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

《青铜时代》“公元前707年的长葛之战,周天子居然凑不齐三个军,正式宣布了周桓王’外干中间也干’的事实,从 此天子成为缩头乌龟,诸侯之间排座次、争老大的春秋两百年纷争开始了。”)

这跟统一的郡县制,一切被中央掌控的后代王朝皇帝,有很大不同。

2、齐桓公称霸,标志着周天子式微

BC679年,齐桓公称霸。因为周天子式微,管不了诸侯,而诸侯又不能无序,得找个领导,于是齐桓公当上了有话语权的二老板。

虽然齐国实力(地盘、财力)远高于周天子,但齐桓公还是尊重周天子的,如果不尊重,那他下面的人,也会有样学样不尊重他。

3、楚庄王问鼎,野蛮人(相对于中原人)对九鼎的觊觎

BC606年,《左传》鲁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楚庄王攻打陆浑戎人,于是到达洛水,在周王朝疆域内陈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问起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

(回头有空,慢慢补上)

二、“襄”的谥号涵义是什么?在我们已经熟悉的人物里边,智瑶和赵无恤的谥号都是“襄”,一个智襄子,一个赵襄子,后来还有齐国的田襄子(田和的爷爷),这三个襄子,意味着什么?

答:依据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里的“谥法解”,“襄”谥号的涵义是“辟地有德”,也就是遵从道义开疆拓土。

但智襄子、赵襄子、田襄子这三个襄子,开疆拓土确实都有,至于道义,都谈不上。

他们被封“襄”的谥号,一方面说明“礼义廉耻”已逐渐演变为“寡廉鲜耻”;另一方面说明春秋末年诸侯间强并弱、大吞小现象已经很普遍。

三、简述《吕氏春秋》是怎样的一部书?简述《淮南子》是怎样的一部书?熊老师通过讲解两部书中的一些相关内容,提醒我们读《吕氏春秋》、《淮南子》时要注意什么?

答:1、《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也叫《吕览》,是战国末年的书。当时秦国丞相吕不韦网罗天下人才,写成这部政治哲学巨著。

书名虽然带着“春秋”两个字,貌似这是一部史书,但书中谈到的历史都是作为说明观点的论据而出现的。战国又是一个游士乱窜的时代,游士们经常为了说明观点而编造论据,学术风气很坏。

这就导致后人读战国文章,比如《吕氏春秋》的时候,对里边的史实问题必须怀有适度的谨慎。

2、《淮南子》

这部书是西汉年间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编撰出来的,和《吕氏春秋》一样,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政治哲学巨著。

它原先的名字叫《鸿烈》,基本上就是“天理昭彰”的意思。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刘安入朝,把这部书献给了汉武帝。到了西汉末年,刘向校对皇家藏书,把《鸿烈》改名《淮南》。所以后来有人叫它《淮南鸿烈》,也有人叫它《淮南子》。

《淮南子》的编排方式和《吕氏春秋》一样,按照主题分门别类。它的论述方式也和《吕氏春秋》一样,用不同的历史故事说明不同的道理。

熊老师通过对书中“智瑶向韩、赵、魏三家要地”这则历史故事的分析,提醒我们读《淮南子》的时候,要与读《吕氏春秋》一样,对里边的史实问题同样必须怀有适度的谨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