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文章

1995年之前的日本变局

2020-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1812年序曲

说来惭愧,笔者是通过看动画片才知道日本有宅男这个问题。之前虽然听说过日本经济停滞的事,但对日本人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刻板、勤奋、等级森严、喜欢加班泡酒馆的老板和打工仔。

不过简单了解了一些资料之后,我认为宅男问题的成因绝不是经济停滞这么简单,另外也不像公众号上盛传的“奶嘴理论”那样是某个阶级有意为之,而像是现代化之后的信仰崩塌

1、笔者所谓“日本人的信仰”

西方人通常习惯用宗教来衡量某国人的信仰,遇见咱们这种不信教的人就会无所适从。

不过咱是东方人,也不知道日本是信基督教还是道神教还是别的什么,索性按国内的传统,简单提一点日本人传统观念的一些突出特征。

我读过二战后美国人写的《菊与刀》,发现与周围的人对日本人的印象基本是一致的,时间节点也在日本经济发展之前,就大概按那本书说吧。

首先是严格的秩序。日本自称是我国文化的正统传人,自然是一个礼仪之邦。在二战之前的日本家庭中,每个位置上的人都有不同的地位和礼仪,甚至比咱们国家讲得还细。日本人有一句老话,大概叫“兄非兄,弟非弟”,意思是叫人左右为难。他们平时在家讲究得这么细,所以移民到美国以后就发现自己像一个精致的盆景,虽然看起来很美,却不知道该怎么行动,偷眼一看旁边一起来的那个中国人她怎么就能表现得那么落落大方(这是《菊与刀》作者的评价,我复述得不太准确)。

其次是细致的报恩情节。

先说报恩。美国人发现,日本人放的战争宣传片跟他们的反战教育片怎么看都是一样的:士兵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在泥泞的山路和丛林里跋涉,忍受着毒虫的叮咬……为什么日本人看完了反倒士气高涨呢?

日本人的逻辑是:前辈们历经磨难才有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欠他们的恩情,我们必须报答他们。

这种逻辑和咱们差不多,不过日本在报恩方面往往比咱们计算得细。大概是每当一个人受了别人的恩典就开始背负了一份人情,这人不但要报恩还要考虑两个人的地位、恩情的大小,经过反复研究,最终决定到底回报多少。日本人在这样的互相回报当中,往往搞得自己不胜其烦。

第三是耻辱感。日本人也是一个擅长忍辱负重的民族,经常把洗刷耻辱当成奋斗的动力。抛开私斗不谈,日本明治维新和二战后的经济发展不但是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是国家形态和发展方针上的剧变,没有这种动力是难以实现的。

但是这种驱动力本身有两个重大隐患,咱们下文再说。

最后是享受观念。日本人把享受当成了一个能进能退的手动挡:能享受的时候就尽情享受,还为此发展出了精致的服务行业(这里说的是二战时期);然而另外一方面他们有事的时候可以放弃享受,乃至连正常的生理需求也一起抛到九霄云外,比如打仗的时候连续几天不睡觉。

嗯好了,说完这4个特征就可以顺利地开展下一话题了。

2、经济发展的年代

1945年,美国两颗原子弹砸下去,天皇宣布投降。日本人挣扎之后明白过来:军国主义的路已经走到头了,必须要找个新出路。

借着冷战的东风,日本搞起了经济建设。咱们改革开放后传唱的歌曲,有很大一部分是日语歌翻唱过来的。像《北国之春》,还有那个什么银背骑士(实在记不清了),讲的都是日本人到大城市打拼的事;《北国之春》的歌手更是穿着风衣拎着大包,一身日本民工打扮直接上台演唱,感动了无数身在异乡的打工者。

一代代日本人的奋斗与牺牲慢慢结出了成果:70年代的日本不仅建成了大都市,而且电子产品领先世界,与汽车等产品一起占领了大片国际市场。到了80年代中期,经济规模超越了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后我从百度知道抄一段(打引号的是照抄,不打引号的是简单抄,抄完告诉你们):

“为了遏制日本的贸易顺差,在美国的主导下,西方五国1985年制定了《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兑美元汇率在一年间从240:1飙升至120:1。为减少出口损失,日本资本开始纷纷转入国内市场。而日本政府为了支持企业维持高出口额,大幅降低利息,扩大对企业的贷款,结果造成国内市场流动性大量过剩。”

这些钱很快流入了楼市,东京的房价在1987年1年之内暴涨了50%左右。大量白领阶层眼见自己奋斗的成果被房价吞噬,纷纷贷款买房,一些企业看到这个商机也开始筹资圈地。

好了,百度知道到此为止。另外一方面,汇率上升一倍对外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假如我在85年广场协定之前拿着1万美元兑换成日元,就是240万日元;等协定签署之后,我手头上的240万日元按照120:1的新汇率就可以换成2万美元。也就是说,除了日本资本回流之外,国际上的热钱也在大量涌入日本。这些钱自然加剧了房价暴涨,等它们流出的时候,就是直接抽日本人的血了。

3、崩盘之后

再摘录一段百度知道:

1989年,日本银行总裁见势不妙,提高了贷款利率,迫使各大银行收回贷款;次年海湾战争爆发,国际原油价格暴涨,日本企业营业利润受到冲击,导致股市暴跌(还记得前文提到的热钱吗?它们拉高了房价也拉高了股市)。糟糕的是,日本经济倒退导致日元贬值,国债遭到抛售。股市暴落、日元贬值、国债抛售,三重打击使日本泡沫经济全面崩溃。

百度知道摘抄完了。问题是经济损失不能只看它跌到多少,因为许多人是从高点买入的,他们承担的是整个落差。企业被套,银行贷款收不回来,刚刚买了房的人发现自己可能一辈子也还不起房贷了。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艰苦奋斗的日本人,还能到哪里去奋斗呢?

当他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思考人生,却发现自己失去的不仅是钱和地位,还有整个人生信仰

前文提到的那4个特质,前3个几乎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留下了大片空白。我们说过,日本人的传统观念当有许多精致而局限的东西。日本的家庭秩序森严,可惜城市的发展掏空了乡村,剩下一群陌生人住在一起;日本人害怕欠人情,所以邻里之间更不愿意打扰别人;本来公司可以延续秩序,但是经济衰退之后失去了活力仅仅留下一个形式;而耻辱感的两大隐患在于:成功之后很难找到新的方向,而失败之后让人更加脆弱——日本人自杀率比较高,连企业家都不像我国的创业者那么顽强,经得起大起大落。

最后找不到机会的年轻人就剩下享乐了。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传统信仰崩塌的过程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向城市迁移同步进行的。早在两个多世纪前,欧洲的发展也已经打破了他们的基督教神话,导致了一次深刻的信仰危机(“上帝已死”,人们的力量与日俱增,却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好在西方的发展没有日本那么快,他们有时间探索、争斗,发展出了虚无主义的哲学和尤瓦尔·赫拉利所说的“人文主义宗教”(这个论调不太流行,不讲了)。这些哲学及其衍生的流派看起来有点乌烟瘴气(详见《高级迷信》),人文主义宗教的不同方向甚至可以看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但它们好歹把西方维持至今。

可惜日本是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他们没有时间整合自己的传统,只能在迷茫中变成一个低欲望的社会(虽说现在军民两用的工业还是很厉害的)。

4、与我们的关系

有不少人鼓励我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还把日本的低欲望社会作为反面教材。实际上我们和当年的日本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风险。

我国的传统内涵丰富,又几经变迁,但目前民间最深入人心的观念大概是“一脉相承”的家庭观念。

当年我们的父辈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农村,承载着大家庭的期望到异乡打拼,吃苦受累克服各种困难屡败屡战才有了今天。但与此同时我们这代人生活的土壤也成了异乡的水泥地,“故乡”逐渐变成了一种抽象的概念,我们顶多只是为了自己的小家庭奋斗。我国体量巨大,一波波打工者前仆后继,经济暂无崩盘之忧,可是那些最发达的一线城市似乎只需要劳动力,连最小的夫妻家庭都没什么时间“过日子”。

在这个经济发展的年代,奋斗固然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偏偏不包括奋斗的意义。我们努力的意义比起父辈已经大不相同,而我们似乎忙到没发现这个问题。但是由于我们生来就过上了另一种生活,“一脉相承”这种传统的观念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渐渐消失了。农村逐渐并入城市,乡亲们解散到全国各地,分别住进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公寓;他们的下一代眼里不再是“一脉相承”的纵向平行线,而是开放、对等的平面网络;就连最新的考古发现也在频频揭露古人的春秋笔法,在我们一脉相承的文化自信当中揭开了一道道疤痕。以前我们考虑的是祖先和后人,现在看来大家好像都没什么区别,像是女娲捏出来的兄弟姐妹,那么过去和未来的意义从何而来呢?

最近的疫情的确展示了我国的动员能力和人民(甚至包括国外华人居住区)的团结,我们“一脉相承”的传统观念依然是很优越的。但回顾30多年前的上海甲肝疫情,我们发现当时就动员能力而言似乎比现在更强:在1988年1月17日疫情爆发之后,大约1个月的时间内,全市共增设12541个隔离点和118104张床位,许多放假中的学校把课桌拼成了病床,把教室改成了隔离病房,到2月23日就彻底扭转了局面(不可否认,甲肝的传染性远远不如这次疫情)。这样看来,我们现在的表现还有那么值得骄傲吗?

尽管前一段内容说明不了多少问题,但如果这种社会开放的趋势继续下去——看起来没有什么理由停下——直到有一天连传统的婚姻家庭关系都像一线城市那样开始动摇了,那我们的信仰还剩下多少根基?

到时候最可怕的就不是经济危机,而是等我们停下脚步的时候才发现,原先支撑自己的信仰早就在不知不觉中瓦解了,至于新的信仰根本没有考虑过。到时候即使有翻盘的机会,我们又会为了什么去奋斗呢?

参考资料:

1、《菊与刀》鲁思·本尼迪克特(美)

2、《1989年日本房地产泡沫始末》 百度知道 @wwyufo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40187195.html

3、《1988年上海甲肝大爆发,31万人感染,最终我们如何战胜它》 搜狐 @长坂坡论坛

https://www.sohu.com/a/373583243_100103848

4、《欧洲虚无主义:西方人的精神信仰危机》  作者不详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206/22/5874842_890174514.shtml 

其他几本《人类简史》之类的就不一一列了。写完之后重读了《人类简史》,发现我写得和它太像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