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哲思想法

曹操——胸怀天下,谤满天下

2019-08-22  本文已影响155人  国学and哲学

说起曹操,人们都会想到两个字“奸雄”。

曹操——胸怀天下,谤满天下

我读完史书,却要说,曹操真英雄也!

曹操不但真,而且英雄,这样一个真英雄,却谤满天下,千年来受人误解,岂不可惜。

曹操笑了

在史书记载中,曹操经常会笑,被人骂时会笑,被误解时会笑,打败仗时也会笑,别人笑不出来的时候,他能笑。可见,曹操心胸豁达。

不过,有一次笑,曹操被误解了。

《魏书》记载,当时的人物品评专家,许邵对曹操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听完哈哈大笑!这一笑是得意的笑,说明曹操对这个评价很满意,《三国演义》把“大笑”改成了“大喜”,于是曹操的笑多了几分卑鄙,加上《三国演义》后文对曹操的描写,认定曹操的笑是因为许邵看透了自己的奸诈本质,但仍为自己的奸诈自鸣得意。

其实,我们误会曹操了,曹操的笑的确得意,但何尝不是大气磅礴的笑,豪气冲天的笑!如果没有海一般的胸怀,怎么会发出这么大气磅礴的笑,豪气冲天的笑?

曹操是想做能臣的,成为奸雄是不得已而为之。

崛起之路

(一)打死权贵

曹操举孝廉后,被授予“洛阳北部尉”的官职,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但是洛阳是首都,首都的公安局长可不是好当的,因为那里的权贵谁都不敢得罪。

曹操——胸怀天下,谤满天下

曹操决定大干一番,他知道自己是宦官的后代,这在古代是极卑微的出身,他要用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是个优秀的人,英雄不问出身!

他知道当时的社会奸臣当道,他发自内心地厌恶那些养尊处优、只会榨取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当众人随波逐流时,他决定逆流而上,治理出一个好的社会,也就是做个“治世之能臣”。

因此,他虽然官位低微,但敢于较真碰硬。曹操在自己的辖区执法公正,从不徇私舞弊,因此秩序慢慢变的井然有序。

当时,皇帝最崇信的宦官是蹇硕,蹇硕的叔叔住在曹操的辖区横行霸道惯了,这里的历任官员都拿他没办法。谁要是惹怒了蹇硕,蹇硕在皇帝耳边说他半句坏话,这个人就掉脑袋了。所以,蹇硕的叔叔是个惹不起的角色。

然而,别人不敢惹,曹操却敢惹。

有一次,蹇硕的叔叔犯了罪,按律应该乱棍打死,曹操抓他来审问,

“你知道你犯了什么罪吗?”

“知道,宵禁罪。”蹇硕叔漫不经心的回答。

“那你知道应该怎么处置吗?”

“这我倒不知道,但我侄子应该知道。”蹇硕叔嚣张的说,眼神里透漏出阴险的光。

“你侄子?是谁啊。”

“蹇硕啊!”蹇硕叔瞪大眼睛,大声吼道,生怕在场的人听不清楚。

曹操呵呵一笑,“来人,给我乱棍打死!”

可怜嚣张跋扈惯了的蹇硕叔,顿时一命呜呼。

曹操打死了皇帝身边第一红人蹇硕的叔,这篓子可桶上天了。不知道曹操当时是什么心情,我想,他也会害怕,但既然事情已经做了,他想的更多的是勇敢地承担后果,敢作敢当!

但曹操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升职了。

这个结果大出曹操的意料之外,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放下了。但这次升职只是表面的,实际上曹操被剥夺了实权。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样的处理结果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之所以有这样一个结果,有二点原因:

第一,曹操有个很牛的爹,曹嵩。曹嵩担任太尉,也就是国防部长,所以也是炙手可热的人物,经过他的上下打点,蹇硕也无法下狠手,只能表面上升迁曹操,剥夺其实权,然后伺机报仇。

第二,曹操按照法律做事,没有什么可指责的,按理说就是应该得到表彰的。

但通过这件事,曹操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二)收益

有了敢于对抗权贵的威名,加上他本来就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曹操的名字很快传遍官场、民间,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这使他结交了很多社会名流,这些名流的对他的帮助成为他后来事业发展的基础。

曹操——胸怀天下,谤满天下

后来,曹操被任命为济南相,当地的盗贼一听曹操要来了,吓得都转移了阵地,逃出了曹操的辖区,因此,曹操又一次政绩斐然。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到极点,公然买官卖官,致使贪官横行,在这时,曹操有点心灰意冷了,他认为这样的朝廷不值得他去卖命,于是辞掉官职,准备去读书、打猎,等二十年后天下太平了,他再出来为国家做贡献。

但没等他如愿,黄巾起义开始了,曹操带兵去平叛,屡立战功后,官职也随之上升。

再后来,他“奉天子以令不臣”,开始了事业的腾飞。他败袁术、破袁绍、杀吕布、定辽东……南征北战,以自己的智谋和才干,统一了国家的大部分地区,最终官拜丞相,封为魏王,与刘备、孙权三分天下。

煮酒论英雄

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实际上有没有不得而知,但有一句话正史《三国志》中是有记载的,曹操指着刘备说:“天下的英雄,只有我们两个,袁术等那些人都是冢中枯骨罢了。”仅仅凭这一句话,就可以感觉到曹操的豪气与胸怀。

虽然当时的具体情形没有记载,但《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情节给出了精彩的描述,且不管真假,最起码这段文字读起来很符合当时的情形。我读过几次,很有感触,甚至能背下来几段,可见这段文字多么精彩。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因为这里不让粘贴太多。

称帝与否?

曹操封为魏王之后,权倾天下,功盖四海。

这时,有很多他的谋臣武将劝他称帝。然而曹操却一笑置之。

作为一个宦官后代,能够封王,而且有着统一大半个中国的功绩,这已经是人臣之极,曹操也已经心满意足了。曹操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明确地说出了自己的心愿,语言很朴实,态度很诚恳,可以看出他考虑的更多的是天下苍生,更多是是统一中国,而不是为自己谋求皇位,大家可以搜索《让县自明本志令》原文,读一读,一定会有所感触。

在其中,曹操首先描述了自己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随之而变化的志向,其志向最多不过当一个征西将军罢了。之后又说,现在有人怀疑自己有“不逊之志”(就是篡位)而妄相议论,所以自己出来说明白。他举出了齐桓公、晋文公、乐毅、蒙恬等人为例,他们之所以不谋反,是因为不忘政府的恩德,他曹操家也是世代受政府恩惠的,所以不会篡位的。之后又说儿子封侯他不推辞的良苦用心,是为了自保(“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自己的魏王的位子不让出去也是有考虑的,因为“江湖未静,不可让位”,其情真意切,跃然纸上。

设想,曹操如果想篡位,以当时他是实力,是轻而易举的,然而他选择不篡位,这样一个人,却被错怪了一千多年,后世很多人篡位当了皇帝,其功劳、苦衷远不如曹操,却受到褒扬,惜哉!痛哉!

曹操,一个胸怀天下的人,却谤满天下。希望,有朝一日,曹操的形象是光明而伟大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