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为变现改变,还是为自己坚持?
一直都在间断地思考这个问题,最近一次的起因是昨天读了一篇点评知乎的文章。
在各大互联网内容平台中,知乎占领的是知识赛道。但为了吸引更多人入驻,和平台能够存活,近几年做了一些改变。以至于在现阶段,不管是创作者,还是平台,想获得收益,就是卖课、带货和写网络小说。
并不是说这三种变现模式不好,只是感慨,在如此重视知识的平台,却不能靠知识变现,着实令人意外。
这种尴尬在其他平台也不鲜见。当在搜索引擎输入某个内容平台名字时,排列最前的永远与“变现”有关。比如“××平台如何赚收益”,“××号拜拜”。而在平台内垂直搜索则是另外的内容,大多是与“高收益”有关。
一开始面对这样的内容推送时,对平台自卖自夸地强推行为弄得很不舒服,但后来发现自己也会主动看这类文章,就觉得冤枉了那些平台。如果做自媒体的同时能多一份收益,干嘛要拒绝呢。领悟到了这一层,就发现有些文章可能是平台主动推的,有些就真是算法所致。
当看到那些高收益文章的示例后,我停止了观摩、学习,原因不外乎两种。深度的好内容做不来,运气成分在的“水”内容也做不来。
也想到之前给杂志投稿的事。一位区作协的朋友看过我写的东西后,给了很多实用的忠告。比如向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不能只写出三观正的东西,要多写些与主旋律结合的积极正能量的内容,多关注时事要闻。
中国不缺好的主旋律作品,不管是影视,还是文学作品,都不缺,只是与我而言,力所不及。如果写剧本,我希望能写出媲美《孝子贤孙伺候着》的好剧本;如果写小说,我希望能写出另个一《平凡的世界》,现实却是能把自己所想写出来,已经竭尽所能。
希望这篇文字能为和我一样处于“迷茫期”的创作者们,带来一次深度思考自己创作之路的机会。“为变现改变”代表的不仅仅是创作者为了赚钱,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而是作为独立创作者,我们在提升自我之余,会选择怎样的创作之路?
(文原创,如非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