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增强现实)直播概念-系列二
上一篇文章有说到AR技术对直播的概念性应用
1313.png那么今天通过了一些阶段性的思考,希望能够完善这个话题,说一说具体的客户端插件使用后的体现形式有哪些?其次,AR技术的发展历程前瞻?是否具备大规模民用的可行性?
市面上的AR技术实体案例都有哪些:
1.苹果公司-移动设备
苹果公司在美国获取了AR增强设备的相关专利,主要是外观上的透明化,此外还包括一项环绕屏的专利。
20160614_190306_318.jpg
(这个案例并不是像文章标题所说的直播客户端,但是有一点可以证明,移动设备将是AR技术的主要应用对象。)
2.可穿戴设备
最早的HUD在军事、航天甚至汽车摩托车上就有运用,如图,用来显示天气、经纬度、速度。在早期,这个就叫AR。
c984a52678a948348272aca56b8aaca1_th.jpg
以上就是其主要应用领域,并且都有很多产品相继问世,并处于死磕状态...但是对于平民化,真实性,适用性的高度匹配还是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就YY了第二篇文章。设想了一下该技术未来发展历程,并做了一下简单的流程。
b22f20119ae4350d63a9794ebd4076eb_b.jpg第一个阶段:为了更加真实的场景我们不得不动用大型设备和技术人员来扶持主播个人,再通过通信设备媒介输出用户端可视化的现实叠加人物形象,开启“穿越时空”的大门。这样的过程并不适用于大众用户,大众化程度还是有待提高,需要再一次的技术变革来带给我们新的体验。设想一下,如果将通信设备+可视化设备(除穿戴模式)的形式,结果又会是怎样?将穿戴模式去除,则是消除“眩晕”,“无长期使用欲望”,“疲劳”等因素,具体的人物呈像也不再需要人造视网膜技术“糊弄”人类自己。这种情况在VR的历程当中也有出现,而且是技术推广的一个阻碍,因为你再nb的技术使用起来还是该恶心,就恶心,该晕,还是晕......!
t010bd81793ef0f92c4.jpg
于是有的公司为了解决这个用户困扰,急忙更新了穿戴设备,为其加上了电极部件!在用户使用的过程中,它会通过头盔刺激用户内耳,以此来“抵抗”内耳带给人身临其境出现眩晕的事实。用户所面临的是,需要在“晕”还是“被电机”之间做出选择....
0CC2C1C1FD0D5B047286A4725F0AEC47.jpg
第二阶段:大型设备被更新到客户端插件,恩,一个插件就OK。但是用户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人物形象出现在固定的位置,相反则是自定义,自定义形式带给我们的体验感受还不够现实,就像Pokemon Go还不够现实一样,我们不过是在地图中定义自己的捕捉路径而已,没有套路反而更不真实。介于眩晕与不眩晕的取舍,也是用户体验度高的取舍,如何权衡是该技术面临的巨大挑战。
第三阶段:我将AR设备去除放到通信设备之后,此时的通信设备已经不再需要插件的支持,因为这个时候的通信设备出厂模式就已经配备了AR+VR技术模式,人类可以畅快体验虚拟+现实的视觉享受,这是一个选择性,而不是购买设备之后那种必然性。
最后呢,恩,本人还是个大四狗,纯属没事儿闲的,有什么看法欢迎交流,只能说“对于火热的技术领域,能想想,就多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