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鸟喈喈(四)
三、鸟鸣不歇,身世烂漫
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惟一的文化传统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司马迁著《史记》,以《五帝本纪》为开篇之作,以黄帝为正式记载的第一位上古帝王。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年表——史记的十二诸侯年表从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开始,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自黄帝时代以来,虽有确切的纪年,可因不同的资料说法有所不同,真实的历史纪年没法确定,司马迁没有把它们记录下来。随着历史的演进,珍贵史料渐渐地湮没了。
我国夏朝之前的历史,没有可信的文字记载,主要是靠神话与传说保存至今的,它与信史的区别是明显的。考古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收获,自近代以来,学术界开始把考古成果与古史传说结合起来,重新构建和解释上古历史。
时光流水浸淫掉了浮华喧嚣,遗失的世界,失落的历史。 遂古之初,交交黄鸟,集居西拉木伦?鸟夷部族生活在西拉木伦?
约一万一千年前,更新世最末一次冰期结束,地球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间冰期——全新世。全新世是1850年P•热尔韦提出的。全新世气候普遍转暖,中、高纬度的冰川大量消融,海平面迅速上升,喜暖动植物逐渐向较高纬度和较高山迁移,全球自然地理环境完全演进到现代面貌。
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认为:“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一3℃的摆动。”
苏秉琦:“大约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人类进入了地质的全新世时期(13000-1.5万年前),地球上的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了。随着气候的逐渐变暖,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在这种环境下,原始人群的生产活动也随之改变,从单纯的攫取天然产物的掠夺经济转变为饲养家畜为主的阶段,这样导致了旧石器时代的结束,而开始了中石器时代的过渡”。
恩格斯指出:“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制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
距今约8000–3500年,西辽河地区与我国其它地区一样,正经历着全新世中期的气候最适宜期,雨量充沛、空气暖湿、溪沼遍布、草木丛生。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黄鸟是候鸟,多在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生活,至今仍然在我国大兴安岭根河和阿龙山以北地带进行繁殖。西拉木伦河流域衔接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 从气象学和物候学推测,遂古之初,黄鸟集居于西拉木伦河流域,是有极大的可能的。
考古发现,红山文化的玉器群中,鸟形当作祭祀的祭品,有俯冲的姿式,有扑翅待飞的,有正立展翅腾飞的和鸟落枝头的姿式等种种形象。红山文化中丰富的鸟纹作品,证明在辽河流域一带,崇鸟是普遍流行的基本礼俗,并有着重要的文化渊源。
《禹贡》“九州篇”,其“冀州”条下载:“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禹贡》“导山篇”:“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史记•夏本纪》:“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海。”《汉书•地理志上》:“鸟夷皮服。”颜师古注:“此东北之夷,搏取鸟兽,食其肉而衣其皮也。一说,居在海曲,被服容止皆象鸟也。”《说文》说:“碣,特立之石,东海有碣石山”,伪《孔传》也云:“碣石,海畔之山也”。顾颉刚:“碣石,山名。……可作为航行标帜。”
从气象、物候、地理环境、考古出土实物以及我国相关文献资料表明,遂古之初,在西拉木伦河流域,生活着一个被称为鸟夷的部族。交交黄鸟,也集居西拉木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