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1

2019-01-21  本文已影响0人  张10_

标题如此之写,我主要还是想谈一谈思维成长的问题。当然这一问题很多是来源于自己对于拖延症这一问题的克服。

在数个月之前,我还有非常严重的写不出代码的问题。不管来了什么项目,如果是简单的,会觉得麻烦又无聊总是拖到交任务的前一天;如果是难的,又觉得自己写不出来,总会碰到什么问题,因此就不会上手去写。想来自己总有一千一万个借口去拖延,不管是完美主义倾向还是说计划安排与实际不符。不管怎么样,只要想到问题上可能有任何的石子,就害怕上手而不去做。拖到最后,还是发现,这件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难,搁在心底里面难受了很久的石头,其实很早就可以移开的。

一个人是否可以越走越远,除了跟他天生的条件智商情商有关,更重要的在于后天对于性格的塑造,思维的培养,做事的风格习惯。而关于性格,思维,习惯这些东西是可以不断的改变和进步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他们往往习惯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内,对于性格,思维,习惯这些,通常是由外界的环境来被迫塑造的。

身处读书的环境里面,自然会去学着同侪们读书,读书的时候,自然发展了阅读的习惯,思考的能力,探索问题的好奇心。久而久之,这些环境所造就的东西会自然而然的刻在你的思维与行为上。久处于嘈杂嬉戏的环境中,则会养成在遇到需要耗神劳思,全神关注做事的时候,习惯性的放弃,转移的行为模式和想法。

环境对于人的塑造固然深刻,但是,性格,思维,习惯也是可以后天不断的自我改变的。我以前一直懒于回复别人的邮件,偏要搁上个一天半载,别人委托的事情稍一复杂,更是迟迟拖着不上手。这个学期跟随一位Stanford政治学博士做RA,这一位女老师在整个思维模式与做事习惯上,给予了我非常大的启发,可以说非常好的榜样。她做事雷厉风行,我发给她的邮件,当天一定会得到回复。不管正确与否,我们一定会一起对于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拖延症的很大问题其是在于害怕遇到问题,以及做出不完美的事情,但是仔细想来,这两种情况都是难以避免的。关键在于克服害怕遇到问题这一心理想法,要抱着客观平静的心态去解决它。

后来我在每次收到问题以及邮件的时候,都会首先想自己是不是可以立马回复他们。如果不行,需要整块的时间去解决,那么最早我可以腾出哪一个整块的时间去解决。这一想法一经建立,很好的改变了我处理邮件的这些习惯。

所以这一过程里最关键的是:首先,发现自己的行为上有哪些问题;然后,针对这些行为问题,思考自己产生行为时候的思维方式与模式;下来,对于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纠正;最后,通过反复的练习,来强化正确的思维,并且指导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新的所谓说的习惯。

这一过程应用的范围很广,而且,对于大多数的思维习惯的改变,往往是很小很小的一点。行为的改变也是只能从一点一滴去做起的。

我最近在克服的问题来源于阅读书目的习惯建立。因为,往往的,一本书读上一个多小时之后,就不想耗神再去摄入新的知识。我一直尝试在把每天摄入新的知识量的阈值提高,也就是让自己每当遇见读不下去书目的时候,再多读上那么一点。这种阅读一定不能是浅尝辄止的,而是在思维比较疲劳的时候,还能多进行知识的理解与思考。

其次,培养的是书目阅读的坚持性。我在很小的时候,阅读速度很快,一本几百页小说往往一目十行,从早看到晚一本书就完结了。委实记得,那时看《穆斯林的葬礼》早上起来坐在窗子边上,再起身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从阅读的过程当中,获取的主要在于书目里面所塑造的环境,少部分的知识,以及情感和体会,甚至还有做完了一整件事情的完成感。小说以及叙事类的文章的门槛总是很低的,从高中往后开始,读的书目偏向于历史以及哲学,书里包含大量的想法,需要自己不断的思考与归纳。再以我幼时的读书速度和方法去读这些书目,则很难坚持的下去。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的时间,包括现在,我在思考,如何培养自己养成在阅读此类书目的时候,既要保证每次的阅读的质量,再次是量,然后日积月累的坚持。包括英文的阅读,都需要这些阅读习惯重新去培养。

写在这里,希望我可以在寒假结束的时候,真正有所改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