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学参悟人生

我与世界(一)

2020-03-30  本文已影响0人  清水舍

“Umuntu ngumuntu ngabantu” 是一句祖鲁人的格言,直译为“人要经由他人才能成其为人”。

也就是说,人对于与“我”的认知,是建立在与其他人对比产生的结果上的;而“我”的形成也可以说是个体与环境交互的过程与结果。

比如你的口音,依赖于周围人的口音,而你也成为了这样口音的传播者;你对礼仪的认知,取决于周围人对你的行为和评价,而你对这样行为的学习加深了礼仪的重要性;你依赖微信进行社交,取决于周围人对微信的依赖,而你们又共同构成了新用户的依赖。

所以,无论是想单纯的理解用户,还是想从人的角度理解宏观与微观的关系,都需要对“环境与我互动并相互塑造”的过程有所了解。

我与环境的互动

如果让你通过完成填空“我是_______”,来向外界介绍自己,你会写出什么样的句子呢?

是通过个人特点?比如“我是个很高的人”、“我是大众脸”;还是社会身份?比如“我是两位孩子的母亲”、“我是上市公司CEO”;又或者通过性格爱好:“我是个有趣的人”、“我是个吃货”。

在我们与外界交互时,往往需要通过对”身份“的认同和理解开始交流,这既是对自己突出特点的总结,也是能与他人快速对齐的一种方式。实际上如果不这样,我们很难在短短一次聊天里完成基本地互相了解。

但人们通过身份对自己的表达,往往很难传递包含他们本意的太多信息,因为其他人对这样身份进行理解时,多是从社会整体印象/偏见去理解的。

比如介绍自己是位“生物学博士”,大部分人能获得的印象都是“会学习”、“刻苦”、“前途光明”等,如果你希望传达的是这样的信息,那么无疑是可行的,但你不能预期他们get到“你很头痛未来发展”这件事。

又比如介绍自己是处女座时,那么即使大部分对星座没什么了解的中国人,在经历了网络知识的洗礼后可能也会产生“洁癖”、“认真”等印象。但对于在星座领域有很大兴趣的人,他们接受到的信息可能更为丰富,同时也可能与你的本意有所出入。

所以我们与环境进行互动时,是通过社会的统一语言进行交流的,这在社会学中被称作社会同一性;同时每个个体对信息的理解又有所区别,也就是个性差异。


下一节:我与世界(二)环境塑造个体:我们对世界的初理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