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电报往事 - 《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

2018-02-20  本文已影响190人  hy9be

这次介绍一本非常薄,却很有意思的书—《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英文原著名The Victorian Internet。

电报,对于我这辈的人来说,是一段仅仅存在于博物馆和艺术作品里的历史。但是对于19世纪,那个人们已经习惯了几千年来任何消息都需要几个星期甚至一个多月才能到达的时代,电报这种瞬时通信技术,在当时引起的巨大波澜是可想而知的。这本很薄的小册子,讲述的就是电报的兴衰。在讲述这段历史的同时,本书同时还无时无刻不让你对比今天一波接一波的技术浪潮,“以史为镜”。就像书的前言中所说,这是一则

…关于科学发现、精巧技艺、私人恩怨和残酷竞争的传奇故事。同时也是一篇新技术之下众生相的寓言:有些人深陷于乐观主义,也有些人发现了实施犯罪、寻找浪漫或轻松赚钱的新路子——很多现象其实是人的天性使然,却被怪罪到了新技术的头上。

我按时间顺序对书中电报兴起的主要事件做一些整理。

比较有意思的是作者在描述历史事件的同事,穿插了当年人们对这项新技术的态度。那些场景和对话和今天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态度如出一辙,让你不得不感叹,这一百多年技术进步的速度虽然很快,可我们真的没怎么变。比如查普刚刚发明电报一炮而红之后,竞争对手的如潮批评

他们要么声称发明了更理想的电报系统,要么声称在查普之前就有了发明电报的主意。

让我不由得回想起在去年接触过的自称"发明"了卷积神经网络的教授,还有某软研究院的一位自称是xxx理论奠基人的研究员……

再比如1797年在电报刚刚崭露头角不久,大英百科全书就为电报技术增加了条目,并且乐观的写道

不同国家的首度将通过电报站联系在一起,那些现在要用数月甚至数年才能解决的争端,也许将来只用几个小时就解决了。世界可能会实现永久的和平。

这段话和今天相信区块链会解决人类所有的信任危机的论断非常相似。有时候人的天真就在于,寄希望于科技发展解决一切问题的同时,总是忘记人类自己才是所有问题的来源。

然后作者引用的,“众所周知,没有人比犯罪分子更善于利用科学的最新成果了”,不但听起来非常精辟犀利,也被今天比特币的很多现实所再次证实。也许投资圈的各位大佬们可以考虑少看不靠谱的项目,多和犯罪分子进行一些接触。

最后是电流电报机被人们所接受的过程,我认为是产品发布会现场演示的雏形。历史上对电流电报机演示的成功和失败,完美的展现了产品演示的要诀——不是展示产品原理,而是要让人群发出“wow”的惊叹。比如1838年摩尔斯那次对华盛顿官员们的失败演示:

(失败的) 原因显而易见:摩尔斯将他的设备安放在一张办公桌上,接受和发送设备彼此距离不过几英尺,中间堆放着一大卷导线。而且他关于点、划和电码的说辞听起来似乎跟传递信息的关系也不大。

(没有现实场景,产品优势没有被演示突出,试图进行原理解说)

而他在吸取教训后在1844年和国会观察员共同设计的演示,则是快速将在巴尔的摩由共和党国民大会提名的候选人名单传递到华盛顿。

摩尔斯向人群宣布了拿到的名单,64分钟后,由巴尔的摩驶来的第一班火车确认了名单是准确的。

(现实场景,产品优势一目了然,没有任何技术细节 —— wow!)



另一个我从书中得到的很有意思的观察是,摩尔斯等等为电报做出了杰出贡献,推动了技术或商业化重大进步的人,往往都是基于某种无知导致的幸运。比如摩尔斯开始设计电报机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之前电流电报机在长距离传输上的重大缺陷,误以为电流传导的部分是一个已经被解决的问题,于是开始专注的设计信号的编码,然后,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摩尔斯码。

而塞勒斯菲尔德这位企业家,在决定资助铺设大西洋电报网时则更是对电报一无所知。当时“没有一个哪怕对电报技术略知一二的人,会傻到想要修建横跨大西洋的电报网”。

无知者无畏。无畏了,才可能有奇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