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读《传习录》三日

2017-07-23  本文已影响0人  偶尔闲情

今天读到《徐爱录》有关“格物”的讨论,以前知道“格物致知”这个词,对其中含义不甚明了,今天查阅相关资料,得到相关信息。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为失佚,后人对于含义的相关理解出现了不同的说法,千年以来一直辩论不断,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摘抄不同的解释,作下比较。

  【南宋朱熹】: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

【王阳明】端正事业物境,达致自心良知本体。“‘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扩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

现在比较认可的解释:格物”是道德范畴,指人对物事的态度,意思为“按照一定的法则取舍物事”。由此才能获得“静心”,才能思考问题,从而在知识智慧上有所得。

由上三种释义可以看出阳明先生的释义和现在认可的是吻合的,最终落到心的本体,阳明哲学的核心以“心”为本,一切的秘密也不过是三个字:心不动。心不动的秘密也不过是一句话:收回向外追逐的目光,重新发现内心的良知,并依之而行。

当人们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力量之时,就不会被外界所左右,就能生活得自得其乐。

只有内心坚定的人,才能不为外物所动,成为黑暗中的光亮,照亮自己和他人前进的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