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当然也需要学习
据说这是一本推荐给教师的必读书目——《认知天性》,有点虚空的名字,大概一翻带着艰涩难懂味道的语句,确认过眼神,是一看就不想读的那种书。
老公看完后跟我说,看吧,真的超适合老师读,读完你就知道你们班那些“贫困户”怎么脱贫了。
嗯,蛮诱人的。读吧,我就是这么功利……
书名叫《认知天性》,讲的是人类学习时的认知规律,文字看上去有些枯燥,但是细细读来没那么夸张,因为有大量的实验和事例,尤其有学校的实验情况,作为老师,还是被吸引了。
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反复重复记不住什么东西。
荧光笔、下划线、反复阅读,这些似乎是学习和记忆知识的三大法宝,但是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徒劳。花花绿绿的标识,一次次地划线、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些都是再给我们自己造成一种假象:我们在很认真地学习,而且知识掌握很熟练。只有头脑被迫工作,对知识不断进行检索、联系,才能我们的所学记得更牢。我们总觉得学习东西时越轻松,学习效果越好,而事实恰恰相反。
测验反而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
一说“测验”,大家就会联想到考试,学生放在嘴边的话一定是“又要考试?”,考试似乎让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大,其实,事实又和我们的常规认识相反。
心理学家在社会上、在学校里的一次次严谨的实验之后,得出结论:练习检索可以将知识学得更扎实,效果远好于重复接触最初的资料。这就是测验效应,也被称作检索——练习效应。
在哥伦比亚一所中学的试验仅仅是在课堂中加入了小测验,排除可能影响结果的各种因素之后发现,孩子们在进行过先测验的资料上的分数,比那些没有进行过小测验的资料高了十多分,随后在多个年级、学科中的实验都取得了惊人的效果,最终打消了学校校长和老师对“测验效应”的顾虑,开始大胆提倡。
这对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为什么看似认真努力的学生学习效果并不好?为什么考前事无巨细的整理复习收效甚微?为什么看似学会的东西,考完试就还给了老师?我想,这本书里能够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