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诗经时代的生活雏凤清音——《诗经》 专题读书

《诗经·王风·葛藟》两千多年前,他做了上门女婿,结果很悲催

2019-05-13  本文已影响5人  花花公举210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sì)。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通“友”)。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chún)。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绵长的野葛藤生长在河边,我终究还是远离了自己的兄弟们,从此叫他人做父母兄弟,可是即使叫了他人做父母兄弟,人家也并没有对我有丝毫的照顾、帮助和恤问。

一本正经的《毛诗序》解释:“《葛藟》,王族刺平王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也就是讽刺周平王为了自己躲避战火和战后的破败将都城东迁,将原来镐京的亲族弃之不顾。镐京城内居住的基本上都是西周几百年来的王室九族亲戚,所谓九族,是从自己算起,上到高祖,下到玄孙的亲戚(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

但我更喜欢另一种解释:一首外嫁男子不得意之诗。

在春秋时期,虽然中原国家早就被礼仪教化了几百年,但还是有很多早期遗留下来的婚姻形式存在,比如野合婚、赘婚(男方入赘女方)、阿注婚(类似摩梭人的走婚)等。这是母系氏族遗留下来的原始群婚制形态,虽不被社会主流所接受,但确实存在。

《葛藟》诗中男子独自远离了自己的兄弟(没有提到父母,也许早已没有父母,所以才穷苦到要入赘),入赘女方家,叫女方的父母兄弟为父母兄弟,但即使如此,自己还是像河边的野葛藤一样,无法独立,只能依附于女方家,没有人格独立,没有经济独立,没有自由,其实不过是无依无靠、形单影只,这个男子在女方家过的就是这种遭受冷落和歧视,不被关爱和照顾的日子,可是他只能自哀自叹。

其实,在任何一个年代,一个人如果无法保持自己人格和经济的独立,保持灵魂的自由,不论男女,一定会被别人瞧不起,任谁都会对他嗤之以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