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最会写情书的人!看看他教科书般的情书和曲折的爱情故事
民国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倡导,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学家和学者,鲁迅、徐志摩、胡适这一串串耳熟能详的姓名,他们如同风中的旗帜,在各自的文学领域独领风骚。今天我想给大家来讲讲他们之中最会写情书的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沈从文。
绝大多数人都曾写过情书,当时我们都会绞尽脑汁的推敲语句、考究辞藻,时而激情、时而含蓄,时而惴惴不安,怎样才能写出一个感人肺腑的情书成了我们头疼的问题。
先让我们看看下面几段情书:
【徐志摩写给陆小曼】:
我没有别的办法,我就有爱;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耐,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只是爱。我爱你,并且还要一直爱下去。
【鲁迅写给妻子许广平】:
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白薇写给杨骚】:
维弟,我的小朋友,好像天使般地和我交际罢!不然,我会哭,不断地哭。
志摩的情书犹如诗篇一样浪漫,文字间的情感破纸而出,浓浓不散,但也略显有些肉麻;鲁迅先生的情书如同他的杂文,简单而显深刻,深刻而又含蓄;白薇的情书,就犹如她和杨骚般的情路,炽热如烈火,冰冷入江河,却又如命运般矫情弄人。
而读沈从文的情书,就像是一个人在细雨中漫步,在云层里漂浮,总是给人以水到渠成,清新脱俗的感觉。
【沈从文写给张兆和】: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我原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起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三三,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我想打东西,骂粗话,让冷气吹冻自己全身。我明白我同你离开越远反而越相近。但不成,我得同你在一起,这心才能安静,事也才能做好!
事物的美,莫过于“真善美”,情之所真、意之所善、感之所美,也许这就是从文先生的情书终以打动张兆和的原因吧。然而能写出这样文字的从文先生,却在追求张兆和的路上一波三折。
沈从文人生最囧如初见
1928年9月,26岁只有小学文化的沈从文,经徐志摩推荐,被胡适聘请到上海的中国公学任教。
来到中国公学的第一课,沈从文既兴奋,又紧张,他认真准备了自己的第一课,时长大概能讲一个小时。授课当天,为了不让自己显得寒酸,他还特地花八块钱租了一辆车前往学校。此时沈从文的作品已在《晨报》、《雨丝》等刊物上发表,也算小有名气了,所以前来听课的学生挤满了教室,但沈从文一站上讲台,只见黑压压一片人头,再看见无数期待的目光,心里还是胆怯了。张开嘴刚想开口,脑子里顿时又是一片空白,原先想好的话语全都忘记了。众目睽睽之下,他竟呆呆地站在那里,说不出一句话。他只好转身在黑板上写道:请给我五分钟!五分钟后,他终于开了口,但一开口却是一口浓重的湖南湘西口音,声音微颤,与民国时期潇洒倜傥的知识分子形象相去甚远!他一面急促地讲述,一面在黑板上抄写授课提纲。原先准备讲一小时的内容,竟只用了十多分钟便全部说完。最后,他只好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满堂学生顿时大笑不止。目睹他出洋相的女生中,就有他日后苦苦追求,最终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
灵台无计逃神矢
年仅18岁的张兆和当时正好也在这所学校读书。这里得说下张三小姐的家庭背景,中国近代史上,张家共有姐妹四人,人称“张氏四姐妹”。曾祖父张树声,曾出任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父亲张吉友是一名富商,不但家中不但颇有田产,又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文化届、教育界名流,同时二姐张允和还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张家四姐妹个个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且个个才貌双全。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的。”
三小姐张兆和额头饱满,鼻梁高挺,秀发齐耳,下巴稍尖,轮廓分明,清丽脱俗,皮肤稍微有点黑,所以校内学生给她取了个外号叫“黑牡丹”。不仅如此,她还聪明可爱,活泼好动,甚至还有点任性,并且她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在学校也算个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
起初,沈从文并没有注意到她,直到有一天,他看见张兆和在操场上边走边吹口琴,走到操场尽头,张兆和潇洒地将头发一甩,转身又往回走,仍是边走边吹着口琴,动作利索,神采飞扬,浑身洋溢着一股青春活力!
这一个背影如同丘比特的神箭,一下子就射进了沈从文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以至后来他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女子都是按照张兆和的形象来描绘,尤其是《边城》中的翠翠。
青年张兆和癞蛤蟆不知道为什么爱上你了
但沈从文却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这是为什么呢?一来他生性有点木讷,不善口头表达;二来又有点自卑,沈从文只有高小毕业文凭,14岁时在老家湘西当过5年兵,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来,这个湘西“乡下人”闯荡大城市做了北漂,靠自学旁听成为一代乡土文学的新锐作家。
沈从文作为一个只是在文坛上刚有点小成绩的老师,在张三小姐这样一个女子面前,又怎能不有点自卑啊!
但他又无法抑制对张兆和的爱恋。于是,他便悄悄地给张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沈从文的第一封情书只有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了你?”
沈从文见张兆和没有回信,于是又写了第二封信,接着又写了第三封。 但张兆和这回不仅没有回信,而且还把沈从文写来的信原封不动地全部退了回去。
没想到,收到退信的沈从文却并不气馁,马上又寄来第四封。张兆和不由又愣住了,天下竟有这样“不自量力”的人!若这样没完没了的收信退信,何时是个尽头?干脆就给他来个不理不睬,看他能坚持到什么时候!于是自第四封信起,张允和便不再退回,象对待其他人的情书那样,看过后就放在抽屉里,只保持沉默。她以为沉默是最好的拒绝。
当时追求张兆和的人很多,每天都会收到不少男生写给她的情书,她把这些情书编为“青蛙1号”、“青蛙2号”、“青蛙3号”……看完就放在抽屉里,从不回信。而且也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收到老师沈从文的信时,她却不由愣住了,不过愣住是愣住,看完后她还是没有回信。二姐张允和见了,禁不住取笑道:这位沈老师的情书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13号”吧。
清新脱俗的情书
然而,张兆和的沉默不仅没有让沈从文退缩,反而使他越战越勇,情书攻势一发而不可收拾。
“想到所爱的一个人的时候,血就流走得快了许多,全身就发热作寒;听到旁人提到这人的名字,就似乎又十分害怕,又十分快乐。”
“男子因爱而变成糊涂东西,是任何教育不能使他变聪明一点,除非那爱不诚实。”
“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
“爱情使男人变成了傻子的同时,也变成了奴隶,不过,有幸碰到让你甘心做奴隶的女人,你也就不枉来这人世间走一遭。做奴隶算什么,就算是做牛做马,被五马分尸,大卸八块,你也是应该豁出去的!”
“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你这不幸是同我生命一样的长久的。”…………
沈从文的来信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厚,让张兆和不胜其烦。她在日记中写道:“又接到一封没有署名的S.先生(沈的代号)的来信,没头没脑的,真叫人难受!”
沈从文见张兆和一直都没有回信,于是便去找校长胡适来想办法。胡适倒也比较开明,满心答应下来会从中斡旋。而张兆和实在忍不住沈从文的来信,也来找胡适寻求帮助,于是便有了下面的这段对话:
张兆和:“沈老师给我写这些可不好!”
胡适:“有什么不好!我和你爸爸是安徽同乡,是不是让我跟你爸爸谈谈你们的事。”
张兆和:“不要讲!”
胡适:“我知道沈从文他顽固地爱你!”
“可我顽固地不爱他!”
张兆和撂下这句话后,头也不回地跑走了。胡适顿时不由错愕了,他本以为能得沈从文这样的天才作家的顽固爱恋,张兆和应感到荣耀才对,怎么会顽固地不爱呢?错愕之后,胡适知道他在这件事上已无能为力了,于是便写信给沈从文道:“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爱情不过是人生的一件事,那些说爱情是人生唯一的事,乃是妄人之言。我们要经得起成功,更要经得起失败。你千万要挣扎,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此人太年轻,生活经验太少……故能拒人自喜。”
巴金支招买礼物 从文登门寻爱情
时间久了,读着沈从文一封封情真意切,如泣如诉的情书,张兆和虽仍不爱他,但是也渐渐有了那么一丝同情,甚至那么一丝感动。几年如一日,而且在没有任何回复,没有任何希望之下,别的不说,光凭这份执着,这份毅力,就不能不令人感动和同情!她想给沈从文回一封信,但最后终于还是没有落笔。在日记中,张兆和这样写道:“自己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人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或许,就是在那时起,张兆和的心扉已开了那么一丝缝隙吧!试想,一个妙龄女子每隔一两日便收到一封文采横溢且又饱含真情的书信,令谁能不有想法呢?要不,她也不会将这些情书特意小心地装进一只小木箱了。
伴随着邮递员一趟一趟地送着只有去信没有回音的情书,时间来到了1932年,这年夏天,张兆和大学毕业回到了苏州老家。沈从文实在已不堪相思之苦,决定从青岛到苏州去看望张兆和。
为此,沈从文还特意找到巴金,请教该送什么礼物。巴金想了想,张家是富裕人家,什么都不会缺的,建议他买一些西方文学名著送给张老爷子。于是,他精心准备了一些礼物:一对书夹,是长嘴鸟造型的;还有托巴金买的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人的精装本英译俄国小说,因为兆和在中国公学是学外文的。为了买这些书,他卖掉了一本书的版权。就这样,沈从文提着精心准备的礼物,从青岛赶到苏州,敲开了张兆和家的门。
他对前来开门的门房说:“我姓沈,从青岛来,要找张兆和小姐。”门房说:“三小姐不在家,请您进来等她吧。”也许是太过紧张,他没敢进门,反而倒退到大门对面的墙角,站在太阳下发愣。原来张兆和去图书馆看书了,她二姐张允和出来请沈从文进去。张允和对站在太阳底下发愣的沈从文说:“你进来吧,有太阳。”沈听说张兆和不在家,只说了声“我走吧”,回头就走。眼看着沈从文就这样带着失望离去,张允和心中有些不忍,忙追上去让他留下地址,这才知道原来他住在旅馆。直到中午,张兆和才从图书馆回来。其实张兆和不是不知道沈从文要来,她之所以上图书馆就是为了躲避沈从文。所以二姐允和便怪她道:“你明知道沈从文今天来,你却上图书馆假装用功,躲避他,这样太没礼貌了!”兆和不服气道:“我不是天天去图书馆吗?”但在允和的劝说下,兆和还是勉强答应去见沈从文,但得知他住在旅馆时,又犯难了。去旅馆,该怎么开口呢?允和于是又帮她出主意道:“你可以说,我家有好多个小弟弟,很好玩,请到我家去吧。”张兆和终于去了。
却说沈从文闷闷地回到旅馆,一个人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满脑子尽是张兆和的音容笑貌,连中饭也无心吃。正郁闷的时候,忽然听到两下轻轻的敲门声。他想,在苏州没有亲戚和朋友,会是谁呢?难道是她?他顿时不由从床上跳了起来,心也跟着跳了起来!他拉开门,果真是兆和站在门外,双手放在身背后。沈从文不仅喜出望外,忙请她进来。然而张兆和却往后退了一步,涨红了脸,低低地说:“我家有好多个小弟弟,很好玩,请到我家去吧。”她竟然把二姐的话原封不动地背了一遍。
就这样,沈从文进了张家的大门。当时张兆和的父亲和继母住在上海,沈从文没有见到他们。沈从文在张家做客很受欢迎,张家人对他挺友好,而沈从文又非常会讲故事,更是一下子就赢得了张兆和五个弟弟的心。他们整天围着他听故事,因为他会讲故事,五弟寰和还用自己的零花钱特地为他买了瓶汽水。这举动令沈从文暗暗感激,后来写《月下小景》时还特意郑重其事地标明为“张家小五”辑自某书。因为兆和的弟弟们要听故事,这下沈从文有了住下来的理由,所以籍着这一理由,他在张家足足玩了一个暑假。
中国第一封白话电报
沈从文回到青岛后,情书攻势丝毫未减。此外,他还特地写信托二姐张允和询问张父对婚事的态度:“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在儿女的婚事上,张兆和的父亲张吉友是很开明的人。长女嫁给顾传玠,因为顾是演员,当时曾引起很大争议。允和许配给周有光,在当时也不过是平常人家的孩子。对沈从文的求婚,张兆和的父亲张吉友给出了一个极开明的答案:儿女婚事,他们自理。
张允和得到父亲的答复后,马上跑到邮局给沈从文发电报,电报内容只有一个字“允”,这个“允”字,既表示婚事得到允许,又代表了打电报之人的姓名。但毕竟是恋爱中人的心思缜密,张兆和怕沈从文看不懂电报,又悄悄去了趟邮局,重拍了一封电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结果报务员不收,要求张兆和改成文言文,张兆和解释半天,报务员这才收下了。据考证,这是中国第一封白话文电报,用几百封浪漫的情书换来的,浪漫得有点发酸发苦。自此,沈从文才结束了长达四年的追求过程,开始与张兆和恋爱。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雨月
青年的沈从文和张兆和与沈从文订婚之后,张兆和为了和沈从文靠得更紧,只身来到青岛,在青岛大学图书馆工作。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只专心于写作而在生活上一塌糊涂的沈从文。喜结连理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张兆和穿了一件浅豆沙色普通旗袍,沈从文穿件蓝毛葛的夹袍,都是张家大姐张元和为他们准备的。婚礼的参加人是张家大姐张元和、小妹张充和、大弟张宗和、张兆和的三叔一家,以及沈从文的表弟黄村生、九妹岳萌。他们的新房虽不能说家徒四壁,但也着实一无长物,唯一显出办喜事气氛的,就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送的锦缎百子图的床单。但沈从文和张兆和并不觉得有什么寒碜,特别是沈从文,此时心里正灌满了爱情的“甜酒”。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临行前,他和张兆和约定,在往返湘西的路上,每天必写一两封信。所以,沈从文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而此时此刻,张兆和也在给她沈从文写信:“乍醒时,天才蒙蒙亮,猛然想着你,猛然想着你,心便跳跃不止。我什么都能放心,就不放心路上不平靖,就只担心这个,因为你说的,那条道路不好走。”字里行间,全是无尽的牵挂。张兆和还担心着:“长沙的风是不是也会这么不怜悯地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块冰?为了这风,我很发愁,就因为我自己这时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有了风,还把心吹得冰冷。我不知道二哥是怎么支持的。”
沈从文则安慰说:“三三,乖一点,放心,我一切好!我一个人在船上,看什么总想到你。”…………一声声亲昵的“二哥”和“三三”让人称羡不已,更折射出他们婚姻生活的幸福甜蜜。对于一般人来说,分离则意味着痛苦,可对于他们来说,分离带来的甜蜜却要甚于痛苦,原因很简单,一分开他们就可以痛痛快快地写情书了。似乎只有在信里,他们的爱情才更强烈更炽热些。而实际上也正是这样,婚后,每当两人处于分离状态时,沈从文总是能写出动人的书信。对沈从文来说,也许分离才是爱情的最佳状态,那种独白可以抵达自己内心的最深处。
婚后不久,沈从文就写出了他最伟大的小说《边城》(1934)便是最好的说明。人们发现,小说中湘西美丽纯洁的小姑娘翠翠,有着张兆和的影子。此后沈从文所写的很多小说中,都有着张兆和的影子。这些足可说明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痴恋。就像沈从文在给张兆和的信中曾这样写道:“有了你,我相信这一生还会写的出许多更好的文章!对于这些文章我不觉得骄傲,因为等于全是你的。没有你,也就没有这些文章了。”沈从文对自己的婚姻非常满意,他说:“对于这件事,我却认为是意志和理性作成的。恰如我用笔写成的故事,内容虽近于传奇,但由我看来,都产生在一种计划中。”那么,张兆和对自己的婚姻满意吗?婚姻裂痕可以说,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姻是用情书连接起来的,这似乎有点童话般的浪漫的色彩。
《边城》剧照直到多年以后,当有记者采访古稀之年的沈老时,沈老从衣服内兜中拿出了一封信,他说:“这是三三回给我的第一封信,我一直贴身保存着。”说完,老人回过头去,眼中闪烁着晶莹的微光……
老年的沈从文与张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