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脱离低水平勤奋

2021-02-03  本文已影响0人  潇洒哥_2826

――摘自吴军老师的《格局》

理解了量级的概念后,有见地的专业人士和普通人在处理不同量级事情上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

把小量级和大量级的东西放在一起,前者必然被忽略掉。对大部分人而言,10001>10000。一个人有了1万元,再给他1元,他也会拿着,因为蚊子虽小也是肉。但是对合格的专业人士来讲,10001和10000是一回事,他们不会做画蛇添足的事情。这就如同一个橘子再加上一粒芝麻,和原来的橘子相比没有什么差别一样;有时候,多看芝麻一眼,反而可能把橘子丢掉了。

几个小量级的东西放在一起,远比不上一个大量级的东西。一个无籽西瓜重8公斤左右,抵得上200万粒芝麻的重量,这就是十几把芝麻的重量都比不过一个西瓜的原因。在计算机领域,一个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会想方设法从量级上改进方法,因为这样的收获是几百倍、几万倍,甚至更多。而只有上进心、没有学到工程思维的工程师,则要每天挤时间多工作一小时,去做重复性的事情。要知道,一粒芝麻和一个橘子相比差得可远了,更无法和西瓜相比。

一个优秀的专业人士在做事之前,会梳理出一个做事清单,按照重要性和影响力的量级排序,然后集中资源把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事情先做完。至于无关紧要的事情,可能直接从清单上删掉。没有经验的人则是什么事情先来就先做什么,以至做了很多费力而没有影响力的事情。

一个喜欢做“山寨”产品的产品经理,总是试图省几分钱的成本,目的不是多卖产品,而是让自己做的产品只卖正牌产品一半的价钱,甚至更低。真正优秀的产品经理,懂得在细节上做1%的改进,让产品的品质高出一个数量级,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很多利润,而且能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比如,苹果计算机所谓的视网膜显示屏,成本比一般的显示屏高不了10美元,但是它不仅可以让计算机多卖100美元,而且用户的体验好了不止一倍。这其实是增加了“芝麻”的成本,换来了“橘子”的效果。

做事的多少最多不过是几倍的差异,但做事的质量以及随后带来的影响力可以达到量级之差。想明白这一点,就不妨换一种工作方式,多做一些有影响力的事情。当然,这不是让大家好高骛远,否则成功率永远等于零,会一辈子一事无成。根据我对清华大学上一辈和与我同辈的老师的观察,我发现他们之中一辈子做不出成就的人并不少。这并非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低,只做简单的事情,反而因为自视过高,不愿意从小事踏踏实实地做起。一事无成后,那些人无一例外地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即便是聪明人中的聪明人,如果好高骛远,成功率也会降为零。再大的数乘以一个零,结果还是零。

职业起步时,大部分人都是从小事做起的。而且因为不熟练,做事情速度通常比较慢,甚至连一点儿小事的成功率都不高。但是没有关系,能够带来量级变化的函数并非一开始数值都很大,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变越大。人也是如此。任何人脚踏实地做一件事情,一段时间后,成功率会提高,效率也会提高,接下来就需要提高做每一件事的影响力。有的人能够随着年龄增长而成长,有的人30岁就遇到了天花板,所以,成功不在于是否多做两件事,而在于能否跃迁到更高的量级。

我在前文写到了引导我做生意的张国贤先生,如果没有他让我体会到量级的区别,我或许一直满足于小富即安的日子。在生活中,能够“小富”的人常常容易“即安”。我的朋友鲍比是一位美国的天使投资人,他曾经成功地投资了领英公司,按说应该很成功。但实际上,这位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做天使投资的投资界老兵,直到今天都没什么人听说过他,因为直到今天,他对每个项目的投资规模依然在10万美元左右。所幸的是,由于有领英这个“本垒打”(投资回报超过50倍的项目,通常被称为“本垒打”),他每一轮投资的总回报率在200%左右。有的人可能觉得这个回报率不低了,从比例上来看确实不低,已经超过硅谷地区风险投资的中值水平。但是,由于他投资的规模太小,分得的利润非常少。我曾经计算过,他每年也就挣20万美元左右,还不如谷歌或脸书一个刚入职的博士毕业生挣得多。

这个投资人常常自豪地跟我讲,他给很多公司写出了第一张支票,其中不少公司最后上市或者被收购了,以显示他的眼光好。但我心里想,作为一个老兵,还经常写“第一张支票”,这不是荣耀,而是耻辱。就如同一个战士打了一辈子仗,还在津津乐道最近一次亲手杀敌一样。在硅谷,像他这样的早期投资人非常多,即使天使投资成功,也不过是混口饭吃。相比他们,真正有成就的投资人,起初的投资结果并不比他们更好,但是投资规模逐渐增加到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1亿美元获得20%的回报,远比10万美元获得200%的回报多得多。

提升量级不仅需要时间,还常常需要在关键时间点实现跳跃。我在国内有一个朋友,他是企业的金牌培训师。他很擅长讲课,对商业有独到的见解,人脉很广,因此他办的企业家培训班起初很成功。但是在过去几年里,他的业务没有任何发展。在这期间他非常努力,还脱产到国外进修了一年,希望通过对新的商业和技术做进一步的了解,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生意上的竞争力,但是效果并不好。

他找我分析原因,我告诉他,他必须做一个选择,是当张教授,还是当张校长。俞敏洪当年也是一位金牌讲师,但如果他永远把自己定位成俞老师,即使课讲得再好,不过是挣一份辛苦钱,无非收入比一般老师高很多。俞敏洪最终成功地从俞老师转型成俞校长,这让他不仅可以通过企业的利润获取巨大财富和资本市场的认可,还开创了一个产业,这就是在量级上的突破。随后,我对那位朋友讲,如果他想实现身份的转型,不要总想着自己讲好课,而要学会当校长,才能从张教授变成张校长。如果他能把脱产一年的时间和努力花在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管理者上,他的业务发展要顺利得多。

这位朋友的情况其实颇具普遍性。我曾分析过,为什么很多明星媒体人创业都不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完成从知名媒体人到电视台台长的转变。量级没有上去,最终只能在同一水平上重复

对大部分人来讲,即使不从事理工科专业,不投资,不创业,也应该明白这个量级的概念。不要醉心于重复做很多影响力微乎其微的事情,否则即使再努力,也难以有大成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