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掉“聚焦”的现代人

2018-10-05  本文已影响0人  沉潜君
image

我们迷恋大V言论,从网络上摄取巨量优质信息却忘记懂得聚焦才最重要。

国庆这些天除了出去浪了一天,其余时间都宅在图书馆,哪怕是无聊了看剧也没回寝室。并不是为了说明假期还待在图书馆的人多么热爱学习,我一直的观点就是,待寝室和图书馆和学习本身并无绝对联系,就像上课坐第一排的同学学习效果不一定好。如果你的自制力能够强到战胜不想跑去图书馆的懒,自然也是可以的。只是从各种干扰因素上考量,待在一个安静的场所远比留在寝室好太多,靠意志力都是耍流氓,我们在环境上要学会主动聚焦。自由时间充裕一些之后,能更多地内观自己。有了如下一点思考,整理留存。

许久不刷微博,昨天下午有点疲,书和电脑是都不想看了,捧着个手机刷了会微博。当然不是无目的地滑,因为这两天终于打开了《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本书。

一年前,我在一个博主哪里看到一篇关于这本书的书评,当时还和博主有一点互动,说自己会在下个学期翻开去看。然后没有真正放在心上,以当时的心智处忽略掉了这件事。再后来,从要毕业的学长那里淘来了这本书。

当我打开那篇书评,再次去看的时候,一年多来困扰自己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而在这文章里有解决的方向。我突然深深意识到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不是某一次忽略造成的过错,而是因为对信息本身关注太多少有亲自去试验的行动,间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回顾过往,我对自己信源有过筛选,追求有质量的内容,并且在广度上做了探索。不过却忘记互联网时代上网也是学要学习的——在网上,对于个人来讲最重要的不是发散,而是聚焦。翻了翻微博关注列表,好多名字根本不认识,也想不起当初为什么关注。既然是这样,那一切从取关开始。

取关了微博博主,又回到微信订阅号,退订了好几个号,只留下经常阅读的几个。

可是当初为什么会关注一个人?

想了想,当初关注一个博主,很大程度上还是对大V言论有执念,全然忽略自己的能力圈。

现在取关了,我又应该去做呢?

想来根本问题是不了解自己。从自己喜欢的领域开始,一切的探索应该建立在原有的喜欢之上。或者关注一些个自己近期目标相接近的领域,目标达成定期调整。比如,最近在学理财,那公众号和阅读书目也和金融史相关。

对自己的时间有了解之后,我发现自己如今在历史、哲学、社科、理财、思维训练和观点表达领域获取信息多一些。而在心理学、摄影、电影只是有想了解的想法,并不是特别需要。在有信源定位之后,本着时间精力有限论,聚焦的关键还在于到源头去。微博、微信公众号各种付费专栏这些都是二手知识,不应该贪多,在自己涉猎圈内,对同一主题筛选到只剩一个优秀的号才是明智之举。并且关注重点付费专栏,付费的优质内容还看不完,还花时间找其他,钱多是吧?!(心疼自己……)

关于到源头去这个思考,源于看周国平这本《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因为阅读后越发现,尼采的哲学思考,我都或多或少在其他书和公众号文章里看到过。比如关于人生意义这话题的讨论,尼采的思想是,人生本没有意义,人是未定型的,一切意义在于自己创造。人有评价的自由,而评价即创造,要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对世间既有的概念加入自己的思考。而这些理论的衍生,中学时在毕淑敏的《人生本没有意义》文章里看到过,在梁漱溟的《朝话》里看到过,今天早上如厕时,在和菜头新书《你不重要,你的喜欢很重要》的一篇文章里<和虚无感对抗>也有阅读到。我不知道这些作者,有没有读过尼采,但是他们的观点同出一辙。而这些观点在尼采那里早就有谈及。

这世界没有什么书是必须要读的。阅读的初期,作为普通人我们的理解能力尚不能接受理论性的大部头著作,诸如一些哲学家的思考。不过,不同作品吮吸的奶头总共就那么几个,四大名著在那里放着呢。所以根据这个思路,从上游处去发现,去聚焦,如果发现阅读能力还达不到,那顺着往下走走,从解读本开始。

Image.png

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我查资料时发现知乎上有【根话题】这个归类。知乎的算法是根据每天的回答质量排序,那么多内容,每个人提问的问题和回答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如何答?如何看?到源头去。

聚焦还有一个点,我觉得可以借鉴过来。krashen 语言习得理论:i+1原则。这是在学习英语领域看到的一个理论。i代表原始的你的能力,+1则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点难度(努力可以达到的程度)所谓聚焦,也不是对一个点反复关注。在能力上去之后,聚焦的程度可以加深,比如到源头去,阅读、了解之前不太明白的父类话题。

时常回顾自己是否信息过载。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又闻。

文章初发于公众号:非正常梦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