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而且不只一遍,也许很早就看过来。我就是很早的时候看的,当时还太小,只是觉得阿甘运气很好,这样都可以赢得一切。最近听了高晓松的大电影,颇有感触,又重温了一次阿甘正传。
是不是运气成就了阿甘?如果要这么说也没错,阿甘就是美国的象征。美国二战后崛起也当然可以称之为运气,没人能说明白一个大国崛起期间运气占了多少比重。高晓松说大国崛起靠的是“国运”也是一样的道理。而导演考虑的 是讲一个人人都能看懂的故事,如果只是阿甘走运 那必然没什么好看的,必须为阿甘找到一个优秀的品质,才是一个好故事。所以他找到了,美国式的执着,美国式的单纯…总之,因为他是阿甘 所以他成了成功的阿甘,换言之 因为它是美国所以它成了今天的美国
阿甘作为一个电影角色其代表整个美国这个国家的可能性的分析上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个争论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阿甘是美国传统的那种简单的、纯净的哈克贝利费恩理想主义的化身;二是他代表了走过过去200年的历史轨迹的美国;三是他反射了美国对其周围遭难的一种忽视甚至是无视。
阿甘哲学中另外一个比较“东方”的思想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事情的好与坏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的特质之间可以存在好与坏的转化,阿甘天生智商低,但这点在他进入军队里就转化成了优势。珍妮天生丽质,后来却只能沦为脱衣俱乐部的唱歌小姐。类似的,事件之间的好与坏也能进行转化,阿甘被人欺负,却因此发现自己能跑的潜质,从而进大学后加入了校橄榄球队,也不幸地在毕业后参军去越南打仗,在那他遇到了一生最好的朋友布巴,也决心以后事业的方向--在自己的家乡买一艘捕虾船捕虾,之后遇到了暴风雨,然后他们的船只是仅存的一只,最终致富了。。。
“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朱古力,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一块属于你。”阿甘母亲的这一句话,向我们阐明了: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阿甘,就正是听着这样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了属于自己生活的奇迹。
阿甘一生中只有一种爱支撑人生,那就是母爱;阿甘一生只爱一个女孩珍妮,除此他永远心如止水;他可以为了纪念死去的战友巴布,而干起自己并不熟悉的捕虾业(仅仅是由于巴布的一句话)……
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在指引着他,他也只为此而踏实地、不懈地、坚定地奋斗,直到这一目标的完成,又或是新的目标的出现。没有单纯的抉择就不会没有心灵的杂念;而没有心灵杂念的人,大概才能够在人生中举重苦轻。
阿甘的一生的确出现了许多奇迹,但,这些奇迹没有、也绝不可能会引导我去羡慕他。大概,我会的,只有去欣赏与阿甘在一起的那些岁月、生命和历史,体味其中的苦与甜,甚至,期待者“跨越缺陷,完美人生”……
最后引用一段高晓松评论:从整体来看,这个时代是一个比较平庸的时代,不光是电影艺术,也包括音乐、文学,都处在一个比较低调的时期。大师有一个毛病,就是来的时候一起来,大家一起出现,就像伟大的电影一起出现一样。所以等不在出现的时候,大家都很平庸,都很怀念大师辈出的年代:伟大的《克莱默夫妇》打败了伟大的《现代启示录》,伟大的《阿甘正传》打败了伟大的《肖申克的救赎》,然后伟大的《英国病人》打败了伟大的《冰雪暴》,也是我最爱的科恩兄弟的伟大的电影没有得奖。那些年的奥斯卡,大年就能看到大师辈出,伟大的电影成堆的出来,以至于好电影都无法入围。到了现在,大师虽然还活着,可是已经拍不出来《活着》这样的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