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工智能
说到人工智能人们禁不住害怕,条件反射般的在脑海中浮现出电影《机械姬》中的结局:机械姬发财了科学家,逃离了科研室,以人类的模样带着憎恨潜入了人类。
人工智能,意味着人类制造的智慧,为什么其明明是由人类制造,人类却还要害怕呢?
自2006年前后人工智能专家杰弗里·辛顿在神经网络领域的突破,深度学习开始,2014年机器人首次通过图灵测试,人类已经不能辨别人类还是机器;2016年,人工智能打败了世界顶级围棋手李世石,在某些方面,人工智能已经超过人类本身。
或许随着艺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有一天会在各个方面超越人类。
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一谈起人工智能,就会十分抵触的原因。
应为,失去了控制感。
因为,人类再也不是他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世界上最优等的物种。
人类一向以来的权威,可控性,优越感首次收到威胁,还有可能是挑战。
人工智能的目的在于让机器像人类一样思考,从而为人类服务,能发到这个目的的前提就在于,首先要弄清人是怎样思考的,这个问题解决得越明白,机器就越能够接近人。
然而,最终达到几乎完全像人类时,此时,机器人早已优于人类,因为,能完全透彻明白你心思的人一定是比你优秀的人。人是这样,机器也是这样。因为比你站得更高,思考得比你更深入,才会完全得了解你,否则人类自己都可以透彻的了解自己,满足自己所需,那人工智能发明的最初意义又在哪里?
从常识推断是这样,从技术层面分析也更是这样,我们所追求的人工智能像人一样思考,追求是结果,是“像人类一样思考”的效果,但我们没有,也不可能去追求机器人产生思考的过程完全与人类思考方式相同,毕竟有机与无机在万物属性上有本质的区别。
我们的有机系统能创造我们的思考,人工智能的无机系统也能宝生我们类似的思考,但由于我们属性的不同,人工智能的无机系统会不会宝生一些我们现有有机系统无法理解,无法宝生的其他思考?貌似这种可能性很大。那么这种情况的发生意味着机器人的思考深度比我们更深入,而从古至今决定人类优劣在于认知深度,由此,机器人将比我们优等。
这就是人们会恐惧的缘由吧。
可是真的有必要这么恐惧?或者只有恐惧?
9月17日在上海举行的人工智能大会上,马云提出:
或许可以不用那么紧张。
AI不应该被翻译成人工智能,而应该翻译成“机器智能”。 “机器”代表着被动性,暗示了其的工具属性。
同时,他认为机器制造最初就是为了比人类更加优秀,才可为人类服务。其实世界任何一个发明物都是这样,都是突破人类自然生理机能无法突破的限制,例如,汽车解决了人类本身的速度最高限制,灯泡解决由于自身生理造成的黑暗中看不清东西的限制… …同理,人工智能创造的本身就是为了突破有机系统所限制的思考,去思考我们想不出的问题,去解决我们解决不掉的问题。
当然,我们不能乐观的保证比我们更加优秀的人工智能会宝生意识而反抗我们。
的确现有研究表明,宝生意识的条件是,一有高度有效的信息,二有高度强的信息整合能力,机器人有了这两样,理论上是可以宝生意识的。
那我们不应该又害怕了吗?
预知问题是为了提前解决它。
目前我知晓三种方案:
方案一,与机器人签订合同,给机器人内切人类高于机器人本生的中心法则,规定不得伤害人类的最高级指令。
方案二,拥有立刻能毁掉机器人的筹码,只要机器人一不“听话”,就按下按钮,机器人就毁灭。
前两个方案各个电影都在演。但由于机器人独立意识的宝生最终还是失败了。
方案三,我最欣赏,既然机器人的思维方式比我们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翻过去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呢?同时,我们也可以继续发展自己有机系统的智慧,毕竟谁也不敢说我们的智慧已经到达顶峰。
正如马云所讲,如果真的要担心,“该担心的不是机器超过人类,而是人类智慧增长的停止。”
罗胖讲,“人工智能”这个词就像爱情,你每个人在你人生各个时间看待这个词都是不一样的,随着技术的发展,你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不一样,你的看法也会有很大不同。
故而,此文姑且此时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