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两个“长线赚钱”逻辑

2017-08-21  本文已影响0人  老钱说钱

2017-08-19老钱说钱


今天的话题有点大。

如上图,“逻辑一”是因为最近看了一些关于“消费升级”的文章和分享,有一些观点非常棒。

以及,“逻辑二”是因为刷了几支消费品公司股票的k线图,发现一个蛮有趣的现象。

零散地总结一下:

“消费升级”是今年来最火的一个投资逻辑。关乎当下地说,就是“流量红利”不再了,很难再出现用户指数级增长的情况。

新的红利,是观念红利、生活方式红利。总结下来,新时代消费者的观念,有这样几个特点:

追求品质。注意不是追求品牌,而是追求品质。以前在意便宜,现在更在乎性价比。可伪,但不可劣。

网易严选、必要商城就是典型的例子—产品直接由奢侈品代工厂生产,但不贴牌,价格也很亲民。

追求颜值。美即正义、颜值即正义。好看、新奇特都可以成为产品的直接卖点。

懒。流程简单、无需思考。

来看一张图:

美国“消费升级”的过程

上图发生的变化,对我们同样适用。

美国消费升级过程中,医疗、金融、娱乐的消费占比一直在上升(红色);

同期,食品和服装消费的占比却一直在下降(绿色)。尤其是食品,兼职骤降。

我们现在很像当初的美国,居民购买力逐步释放,经济增长开始向消费拉动转型。

美国的转型过程中,崛起了一批流程化、标准化的消费品公司比如:汉堡王、星巴克、麦当劳...

而中国的转型呢?又有哪些公司能够抓住这个机遇?

周黑鸭和呷浦呷铺(两家很不错的港股公司)可以么?你还能想到谁?

欢迎阅读这篇文章:👉哪些品牌让你每年付出5千元?

我们容易忽稳定而明确的长期趋势。回头看看上面那张图,3条稳定增上的曲线:医疗、金融、娱乐,你又能想到哪些标的?

比如携程,背后是最高等级的精神消费需求—旅游;比如考拉海购、天猫全球购、凯撒旅游,背后都是高增长率的出境旅游、出境消费...

中国的本土消费市场数倍于美国,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渗透率遥遥领先,70~90群体的消费观念变化...

即便在中国的二三线城市,也从不缺少穿着代购的加拿大鹅,花30块买走一杯星巴克的年轻人。

不夸张地说,所有人,都看好中国人的终端消费。

正因为中国的终端消费太强劲了,我们也可以多关注一些进入中国市场的消费品公司。

比如今年刚进入中国的维多利亚的秘密!😍

我个人觉得有两个观察的标准:首先要坚持自营,不搞加盟;其次,就是销售程度,比如你身边的朋友有没有买;

比如我最近觉得一家公司就挺值得买:

Undier Armour,NBA巨星库里是他们的代言人。陆续看到身边的男性朋友开始穿他家的衣服。《我的前半生》里,靳东也穿过。

在中国的直营店不到200家(Nike大约有8000家);总的来说是一个北美市场的新入品牌,市场占有率极地。

这也意味着市场空间很大,2016年亚洲市场增长了89%。最总要的是,股价接近历史最低点了。

我会持续关注的!

再看两个经典例子:

2009年,星巴克开始大举进入中国二线城市市场。随后的股价走势如上图。

别忘了我们之前说过的,消费品大牛股的共同逻辑:量价齐升。

特斯拉,2014年进入中国。虽然开始路数不是很对,但总会越来越好的。

还有很多公司和产品比如:Swisse、加拿大鹅、斯凯奇、新西兰的牛奶、蜂蜜什么的...

这是一个很好玩的事情,大伙儿平时逛街时可以多留意,指不定就能抓住一支牛股。

想与作者互动,请“老钱说钱”(nonthingbutmoney),提问必回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