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讲堂自得其乐学论语

里仁篇第十五:孔子之道,忠恕而已

2019-04-26  本文已影响4人  西源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对曾参说:“曾参啊,我的学说有一个基本观念贯穿其中。”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了,别的学生便来问:“什么意思?”曾子说:“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恕罢了。”

        以上是孔子告诉曾参自己学说中贯穿如一的道。孔子只说自己的道“一以贯之”,具体是什么,没有说,曾参一个“唯”字表明自己知晓。如果没有后面的门人问和曾参的答,颇有“拈花一笑”的意味。有人怀疑孔子“一以贯之”的道究竟是不是忠恕,其中大可不必。尽管“参也鲁”,在孔子眼中,曾参并不是最聪明的,但他勤奋,学问高,想来对孔子的道参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何以见得?传说为子思所作的《中庸》中说:“忠恕违道不远”,而子思受教于曾子。并且,如果曾子所说“忠恕”如果背离了孔子的“一以贯之”的道,想来必有其他弟子会站出来加以驳斥,并且在《论语》整理过程中,此章不会被写入《论语》。可以说,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曾子说就是“忠恕”,孔子其他弟子是认可的。

        孔子的道,乃以“仁”为本的仁道,仁是什么?仁者人也,仁者爱人,说的是如何对待别人。而“忠恕”说的也是如何对待他人,所以“忠恕违道不远”,也就是说忠恕违仁不远,忠恕是仁的一部分。对待他人,有两种层面,“忠”说的是积极的一面,那就是要真心诚意地对待别人,帮助别人,主动积极地去做对别人有益的事,对他人有爱,也就是“子欲立而立人,子欲达而达人”;“恕”,根据孔子自己所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从消极方面来说,即即使不能有益于别人,对待一些自己都不愿意的东西,将心比心,也绝不希望有害的东西在别人身上发生。概括起来,孔子的意思是,对待别人,一定要有爱心,要帮助别人,于人有利,即使做不到,最起码,也要将心比心,对别人有同情心,体谅别人,不做有损别人的事。

        做人,要做一个对别人忠诚的人,能体谅、宽恕别人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