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想要人际关系更顺畅,合作更愉快,怎么破?

2018-07-17  本文已影响0人  古三的读书日记
想要人际关系更顺畅,合作更愉快,怎么破?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给出了答案。

现如今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们越来越缺乏耐性,特别是在对待别人的时候。我们说的内容别人不理解,别人说的话我们不想听。交流的结果是不如不开口,达成的合作总有些不如意的地方。

想要人际关系更顺畅,合作更愉快,怎么破?

答案的核心就两个字:双赢

今天这一篇着重聊聊高效能人士的习惯四五六。这三个习惯是为了帮助人们在公众领域获得成功,也就是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人交往,或是合作协商时,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习惯四五六具体来说,就是以双赢思维作基础,在沟通交流中时刻谨记先理解他人再表达自己,在行事中要争取做到集合双方的智慧和创造力,共同商议出令双方都满意的方案。

当然有一点要警醒,那就是群体的互赖关系必须以个人真正的独立为先决条件,想抄近路是办不到的。

接下来首先认识一下双赢思维,这也是史蒂芬·柯维提出的第四个习惯。

      习惯四:双赢思维(Think Win/Win)

为什么我们在合作中最好采取双赢的思维和策略呢?

因为长远来看,在互相依赖环境里,只有双赢才是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首先来了解一下人际交往的六种模式:利人利己(双赢),损人利己(我赢你输),舍己为人(我输你赢),两败俱伤(双输),独善其身(赢),好聚好散(无交易)。

损人利己的竞争关系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在学校接受的教育、运动比赛和打官司的纠纷里,无一不在强调我赢你输。当然,在竞争激烈和信任薄弱的环境里,我们需要这种模式。

而且我们也最为熟悉这种模式。因为在校园里我们首先学会的就是学生式的思维:最好的是我赢你输,更好的是我永远第一,你第二第三第几都可以,反正在我后面就好。

但是竞争在生活里只是少数,我们不需要每天都和配偶、子女、同事、邻居、朋友竞争。“你和爱人谁说了算(谁是赢家)?”这本身就是一个很荒谬的问题,如果没有人能永远赢下去,那就是两个都输。

与之相反的舍己为人我们也不陌生。“我认输,你赢了。”“就这样吧,我听你的。”这些退让、纵容或是放弃,意味着做好人。然而好人往往不长命,因为被压抑的情感并不会消失,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会以更为丑恶或激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后依然会危及人际关系。所以委曲求全的结果就是得不偿失。

短时间里,损人利己的人较为有优势,舍己为人则处于劣势。

但在长久的关系里,没有人愿意永远做输家,永远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和需求,我赢你输、我输你赢的结局都只有双输。

所以长远来看,不是双赢,就必然双输。生活是合作的舞台,而不是竞技场,我们的很多梦想都需要与他人合作才能实现,不是单枪匹马,更不是损人利己或者舍己为人。

当然,如果实在无法达成共识,实现双赢,就好聚好散,放弃交易。在心里留有退路,就不必耍手段、施加压力,迫使对方就范。坦诚相待,即使买卖不成,仁义还在,等待日后的下一个合作机会。


                    习惯五:知彼解己

(Seek Fri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在实现双赢的过程中,沟通是重中之重,也是我们了解彼此想法,交换意见的唯一手段。

更重要的是,只有有效的沟通才有价值。而有效交流的关键就是知彼解己——先设法了解他人,之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

听上去似乎非常简单,但这并不是多数人的行为习惯。人们的习惯是,重点让对方了解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然后对他人的话听听就好。特别是我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会联系到自己的经历,然后进行自以为是的回应。典型表现就是:

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价值判断),

依照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追根究底),

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好为人师),

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自以为是)。

来看一段父子间的对话,一个沟通失败的典型案例。

子:“上学真是无聊透了。”

父:“怎么回事?”←——追根究底

子:“学的都是些不实用的东西。”

父:“我当年也有同样的想法。可是现在觉得那些知识还挺有用的,你就忍耐一下吧。”←——好为人师

子:“我已经耗了10年了,难道那些X+Y能让我学会修车吗?”

父;“修车?别开玩笑了。”←——价值判断

子:“我不是开玩笑,我的同学乔伊辍学修车,现在的收入不少,这才有用啊。”

父:“现在或许如此,以后他后悔都来不及。你不会喜欢修车的。好好念书,将来不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好为人师

子:“我不知道,可是乔依现在很成功。”

父:“你已经尽全力了吗?这所高中是名校,应该差不到哪去。”←——好为人师,价值判断

子:“可是同学们都有同感。”

父:“你知不知道,把你养到这么大,你妈和我牺牲了多少?已经读到高二了,不许你半途而废。”←——价值判断

子:“我知道你们牺牲很大,可是不值得。”

父:“你应该多读书,少看电视……”←——好为人师,价值判断

子:“爸,唉……算了,多说了也没有什么用。”

如果父亲一开始就认真聆听,设身处地去想儿子的情绪和感受,而不是先入为主的下判断、给建议,情况会好很多。再来看看有效沟通的操作。

子:“上学真是无聊透了!”

父:“你不想上学了,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折感?”

子:“没错,学校的东西根本不实用。你看乔伊,他现在修车技术一流,这才实用。”

父:“你觉得读书对你没什么用,他的选择才是正确的。”

子:“嗯,从某个角度看确实如此,现在他收入不错,可是几年后,或许会后悔。”

父:“你认为将来他会觉得当年做了错误的决定。”

子:“一定会的,现在的社会上,教育程度不高会吃亏的。”

父:“教育是很重要。”

子:“对,如果高中都没毕业,一定找不到工作,也上不了大学。有件事——我真的很担心,你不会告诉妈吧?”

父:“你不想让你妈知道?”

子:“不是啦!跟她说也无妨,反正她迟早会知道。今天学校举行阅读能力测试,结果我只有小学程度,可是我已经高二了!”

到这里,儿子终于吐露心声,父亲做到了知彼。

只有清楚的了解对方想表达的意思,我们才有可能提供有价值的意见,我们才有说出自己想法的必要。

接下来就是父亲发挥影响力、提供意见的时刻。而在开导的过程中,不只是留意孩子言谈间所传达的信息,更要在情绪反应出现时,仔细聆听。

在交流的过程中,先是认真仔细去听,达到听懂,然后才是开始说。这个过程的核心是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品德是个人的可信度,是人们对你诚信和能力的认可,是你们之间情感的账户。感情是你的移情能力,是你能通过交流迅速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理性是你的逻辑能力,也就是合理表达自己的能力。多数人习惯直接用左脑逻辑表达自己,意图说服别人,却从没把品德第一、情感第二放在心上。

在这里,有一个概念——情感账户,它可以被视作是亲密关系里实现双赢的基础。

越是亲密的关系,越是难以维护,父母和子女之间,夫妻之间,这些大概是世上最容易产生分歧和争吵的关系了。

礼貌、诚实、信用可以增加账户余额,而粗鲁、轻蔑、威逼与失信则会损害余额。

举个例子:如果亲子之间的交谈主要都是“还打扫房间啦!用功读书!把音量开小一点!别忘了倒垃圾!”,那情感账户很难充盈,更有甚者会说“你怎么这么笨!你的想法真是幼稚不切实际!你这样下去就只能流落街头!”,那账户将会很快透支。

当孩子面临重大选择时,父母的意见不会被接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孩子眼里父母的信用度太低,日常缺少有效的交流,情感账户是负数。这样即使想要双赢,也没有实现的途径。

所以实现双赢,真诚有效的沟通是第一步。当然如果说彼此间情感账户长期为负,想要充盈起来那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重要的是坚持下去,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关系都需要时间。理解他人,注意小节,信守承诺,把期望明确的说出来,正直诚信,勇于为自己的错误真诚致歉等等都是增加情感账户的做法。

        习惯六:综合综效(Synergize)

这个习惯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我们可以共同协商,寻找互惠互利的第三条路。

我们熟知的沟通是两种:

第一种是低层次的沟通,彼此间互相提防、步步为营,经常借助法律说话,为最坏的结果做打断,结果就是赢/输或者是输/赢。

这种模式意味着1+1=1,甚至是1+1=0。

第二种是高一个层次的,双方保持礼貌,尊重彼此并成熟的交流,掌握对方的意向,但不了解背后的真正原因,不能完全的开诚布公,最常用的态度是妥协。

这种互相尊重的妥协,意味着1+1=1.5,双方都有得有失。在这种沟通中,虽然没有自我防御、愤怒、操控,只有诚实、坦率和尊重,但是它是不具备创造性的,只是双赢的低级形式。

史蒂芬·柯维提倡的综合综效,是超越前两者的第三种模式。它让1+1=4或8,甚至16。

举个例子:

一位丈夫想利用难得的假期带全家人去露营钓鱼。他策划很久,做好一切安排和准备,孩子们也很兴奋很期待,而妻子却打算利用假期陪伴久病不愈的母亲。

争执下去的结果,要么先生妥协,但心不甘情不愿;要么妻子妥协,却毫无玩兴,若是母亲不幸在此时病危或撒手人寰,这件事必会成为夫妻间的阴影;要么妻子独自探望母亲,丈夫带孩子们独家,可夫妻俩都会有内疚感,心情不愉快。

而当夫妻间有高度的信任和安全感,坚持双赢思维,并坚持先理解别人时,他们能够进一步顺畅交流。

此时,丈夫深刻感受到妻子陪伴母亲的愿望,而妻子也理解丈夫的苦心,知道他为此专门去上培训班和购买装备,想为家人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先生提议,也许这个月找一周,妻子去看看母亲,或者到距离母亲较近的地方去度假钓鱼,甚至邀请附近的亲友一起。他们有商有量,直到找出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寻找第三条路,就是要从非此即彼的思维里走出来。转换模式,尊重差异,取长补短。这种环境下的沟通,是敞开胸怀,接纳一切奇怪的想法,同时也贡献自己的浅见。

结语:

要实现双赢的交流合作,

第一步是先实现个人的独立,依照前三个习惯行事,让自己首先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变得开放、坦率,不惧风险;

第二步则是把双赢作为目标,把重聆听后表达作为技巧,营造畅所欲言的环境,一起创造出全新的、共同的目标和计划,在新的创造性事物和机遇中获得新思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