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
第一章 醒悟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也包括他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方式
“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恰恰是一部分人(更多一些)决定不学的原因,同时,它也是另一部分人(更少一些)决定去学的原因。
恰当的逻辑训练能够提高一个人做出正确选择的几率
第二章 现实
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间
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
在思考“我要什么”的时候,紧接着要花时间思考“我有什么”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
焦虑是导致时间浪费、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
从一个人开始从事一个职业的那一瞬间起,只要足够认真、努力、他的能力就会不停地积累
其实,世界上80%以上的职业并不过分依赖天分,更可能深知几乎只依赖积累。天长日久,这个人在当前的职业中将逐渐落后于那些认真做事的人
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时刻或者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原因
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
“速成绝无可能”、“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第三章 管理
经过准备的就不再是问题
所谓做事拖延,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
最终患上拖延症的人犯了一个简单的认知性错误,即认为那些能够做对、做好的人都是直接做对、做好的
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勤能补拙
我们没有必要在意来自他人的、非建设性的负面评价。没有谁从一开始就做对、做好;所有做对、做好的人都是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这就是生活的常态
“现在就开始”
他们实际上并不努力,只是做出了努力的样子,或者显得比较努力而已
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省下来的时间放在困难部分的处理上
所谓三思而行,在我看来是指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虑相关的三个方面:内容(what)、原因(why)、方法(how)。任何任务起码具备三个属性:何事(what)、何因(why)、何法(how)
尝试把一个非机械的任务和一个机械的任务搭配起来完成
焦虑本身没有任何好处,只能带来负面影响
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的记录可以调整我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何任务的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
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
一般来讲,期限越短、内容越清晰、目标就越容易实现
行动是改变自己的众多方法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全天下又不是只有你会失败,怕什么?达成目标的关键在于每次受到挫折之后能否汲取教训
对我来说所有大额消费活动,乃至其他一切涉及金钱的活动,诸如投资之类,“马上行动”的建议肯定不适用;相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拖延。
通话时,每当说完其中一个要点,就在对应位置做个标记;可以确保通话逻辑清晰,并且避免遗漏重要信息。记笔记很有必要,大多数人的记忆力是不可靠的
给联系不是很频繁的工作伙伴发短信的时候,在末尾加上自己的单位姓名是一个并不麻烦并且能省掉很多麻烦的好习惯
需要执行的任务越重要,这种预演就越关键。只有经过大量的预演或者练习,我们才能够在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出色表现
设计验收机制是任何一个领导者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如果你没有设计验收机制,最终的结果肯定会让你非常失望,因为缺少验收机制会使团队成员对自己的工作质量毫不介意,长期以往,团队的执行力将等于零
第四章 学习
每掌握一项新的技能,就感觉自己像重生了一次
任何知识点的获取,都不是可逆的。在知道它的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改变,却无法还原。
如果一个人不是很懒惰,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
有条件的话,最好固定一段时间来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支持的、反对的、无所谓的论点和观点记录下来。对无法理解的,写下当时自己的疑惑;对支持的,记录几个理由或者实例;对反对的,同样记录几个理由或者实例
第五章 思考
“很多人宁愿死也不远思考”,然后戏谑道“实际上,他们确实死得很快”——罗素
几乎所有的学习困难和思维困境,是因为之前在学习基础概念的时候不加重视造成的
大多数中国学生之所以最终未能掌握英语,其实就是自证预言的实现
很多人做不到的原因无非两个:一,习惯性拒绝思考;二,不懂得应该如何思考
每天有无数人因为分不清原命题和逆命题而被他人左右
“谁主张,谁举证”
其实爱迪生是不是一个特别努力的人,本质上与我们没什么关系,我们该努力还得努力,不应该仅仅因为别人努力或者不努力,我们就放弃努力
面对论证,哪一个更合理更现实就接手哪一个,而不是哪一个更积极就接受哪一个
心态会成为有色眼镜,使得我们只能收到过滤之后的信息
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第六章 交流
想办法获得一种或者一些能够用于鉴定已知信息有效性的知识
不断收集、整理、修正自己的判定类知识,就好像是为自己编织一张“滤网”,以阻止无效的概念知识的进入
不成熟的人、思维简单的人更倾向于频繁的插话
“过早质疑”的另一个副作用是它会让听者不由自主地进入排斥状态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面的信息:“回顾”与“预期”
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比自己估计得差,只有相信这个事实,才能够在倾听的时候有意识地为了真正记住而反复回顾
说者的语篇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如果是事实,那么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他所陈述的内容真实性如何”。如果是看法,那么我们要花时间想想“他的这个看法/意见的根源在哪里”
适度控制字的反感情绪对获取信息也会有极大的正面作用
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
一定要想办法不时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这样就会有人主动找你做朋友
尊重只能靠积累获得
了解经验的局限性
平时多琢磨一下“他们为什么那么想?”“他们为什么那么做?”“他们为什么那么看?”
遇到不理解的问题,遇到不确定的想法,最好马上记录下来
第七章 应用
这些人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那么多人将宝贵的时光虚掷在不停地寻找方法上,是一件非常可笑却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
正因为他们把背单词当作痛苦的事情去处理,所以他们每天对每个单词的记忆都饱含痛苦,而大脑为了保护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这些单词遗忘!
妒忌源于对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异的扭曲理解
弱者相信运气,强者只究因果
当一个人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他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们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
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很多,我们必须使用恰当的方法休息、放松,以便恢复精力,在良好的状态下做更多的事情
很多快乐是建立在“自知之明”之上的
保证自己在未来的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至少专注于这件事情2小时
对于一个人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
不要放弃自己的社交时间
想要提高自己的社交质量,最好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倾注在“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件事情上
“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是最浪费生命的一种行为
第八章 积累
想要做成事,必须不断解决麻烦
要坚信积累的力量,越早醒悟越好。即便遇到了尴尬,即便感觉“没时间了”,也要选择积累
能够重塑自己的心智,洗尽这个时代在你们身上烙下的浮夸、急躁的印记,在人生这场马拉松中跟我一样坚持到底,永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