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眼藏
背景简介
1521年,阳明先生五十岁,在江西,在这里提出致良知之说。
原文正文
![](https://img.haomeiwen.com/i13375730/42740e04b865d608.jpg)
致良知是孔门之正法眼藏?
所谓致知,就是让我们找到自己心中的那个道。天理大道在哪里呢?其实就在我们心上。阳明先生其实告诉我们致良知,他其实就在我们的良知里,良知就是天理。所以致知就是讲的致良知。
“知此者,方谓之知道”:我们平时讲的这也知道,那也知道,其实并不是真的知道。这里讲的知道,已经到了良知这里了,就是在良知上真正的知道,知自己的良知才谓知道。
“得此者,方谓之有德”:说的是致得良知的人才叫一个有德者,所以道是德的根本。
企业经营之道、家族振兴之道,这个道呢要找到,要回到决定你做这件事的良知里去找,而不是在外面去找方法。离开良知的学说,都是冥行、异端、邪说之学。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让我们的良知清澈,就是打开我们的观照,不断去除,不断观照,不断去除。如果我们在学习的路上,虽然比没有学习的人要好一点,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去练就关照、反省、引导的功夫,就像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在心上学,这就像议拟仿象,只做得一个弄精魄的汉,从而得不到改变。
圣人之学,心学也,为何?
我们和任何人的关系无需在外面去寻,只要回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去找。我们去学习别人的经营之道,管理之道,只能学到表面的方法,却学不到别人的起心动念。一个人要想经营好,管理好企业、家庭或者孩子,只有提升自己的格局与境界,建设自己心灵的品质,才能真正明白别人管理成功背后真正的心法,所以圣人之学,心学也。
什么是心?心是身之主宰,心体现在起心动念上起心动念决定我们的意识,语言,身形,意识,语言,身形决定了事,所有的事汇集起来就是人生。
心道德事四部曲,让我们知道了人和人之间是有不同层面的,士人之心,能人之心、君子之心,贤人之心和圣人之心,我们明白了,有这五种层面的心,就明白了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我们终于明白了,人和人真正的不同,原来是心灵品质的不同。因为心灵品质不同,所以他的起心动念不同,起心动念不同,就决定了他的语言、身形、意识不同,最后就决定了人生不同。在互联网时代,机遇带给我们的是都是平等的,只是有的人能够抓住机遇,而有的人却没有能力去抓住。在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时代,到处都是蓝海,就看我们能否抓住。
所以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如果我们是恒久的快乐和幸福的状态,那可以判断我们是一颗君子之心,相反如果一个人他是烦恼和痛苦的状态,说明他的心灵品质并不高,所以需要学习明心净心不断修炼自己,找到背后障碍自己智慧的念头,坚决去除之。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为什么?
因为不明白四部曲的奥妙,不明白致良知的真理。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却没有真正的努力,你没有打开心灵真正的宝藏,你只是忙忙荡荡的在手脚上努力,可是你的人并没有得到成长,你的格局境界却没有变化,你的德并没有厚重,因而你也不会真正的成功。今天我们做一份工作,不仅仅是做一份工作本身,如果只是做工作事情本身的话,那就是在事上努力,最多是在德上努力。我们想要拥有一份崇高感的话,我们要真正体会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真正读懂他人心中的需要,从而去利益他人,去真心付出,去真正践行,这样我们才是在心上下功夫。
让我们不断体证心道德事四部曲的奥妙,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无尽宝藏,遵循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真理,不断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提升和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