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长系列

为什么说不要追求自由?

2018-04-08  本文已影响133人  王兵

文|王 兵

昨晚与友人讨论起自由意志的问题,猛然发现,在「自由」这个词背后竟然隐藏着两个完全相反的概念,姑且分为「自由」与「自在」吧。

一句话总结本文:「自由」的本质是控制,而「自在」的本质是不控制,它们是矛盾的。

1. 决定论

我们认识世界有一个基本的假设:「有因必有果」,反过来也成立「有果必有因」。

因此如果一件事情找不到原因,反而令人困惑了。接下来我们自然而然推理出了决定论:如果我们了解了影响某一个事件的所有因素,那么就可以精确地预知这一事件。在牛顿之后,机械宇宙世界观更是广为人所接受,当时不少人认为,物理学理论已经接近完成了,今后的发展不过是在小数点后面加几个数字而已。

然而,自由意志的问题也来自于决定论:如果未来一切都已经被决定了,那我们努力还有什么用?甚至,由于我们的法律其实有一个基本假设:「人对其不法行为本身负有责任」。那么如果未来的一切都已经被决定了,我们又凭什么为我们无法影响的事而负责呢?

2. 量子随机

量子理论的引入,给这个世界引入了一个可能是真正的随机性。但是这份随机性并不能把我们从自由意志中解放出来。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有一个思想实验:

假设我们做出一台机器人,把机器人的 CPU 连接到一块放射性铀上,只要遇到二选一的问题,就计算前一分钟衰变的铀原子数,根据这个数字的奇偶来做决定。

如果量子理论随机性是真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台机器人不是决定论的,但我们不会认为这台机器有自由意志,也不可能让它参与投票,或者让它为它的选择负法律责任。

于是结论是,即便我们引入真正的随机摆脱了决定论,依然无法证明我们有自由意志。

3. 自由意志

接下来会有人说:我不管,只要我觉得我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我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我就去做,那么我就是自由的。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1953 年有一个小鼠实验,科学家发现刺激小鼠的阿肯伯氏核和扣带皮质,会让小鼠产生快感,小鼠会不停地按按钮直到精疲力竭。

小鼠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它就去做了,它有自由意志吗?大多数人不会认为它有。

那么毒品上瘾的人呢?他们是不是也有自由意志呢?大多数人也不会认为他有,毒品控制了他的大脑,损害了他的意志力,他已经成为了毒品的奴隶了。

那么依赖抗抑郁药的人呢?假设这种药,抑郁的人只要一吃下,就可以立刻一扫阴霾,感受到生活的积极美好。那么他是服药前有自由意志?还是他服药后有自由意志呢?

再接下来,如果有一种药,科学证明没有任何副作用,普通人吃了药,可以立刻集中精神做事情,对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变强,专注与学习工作变成了一种本能,减肥、健身、背单词什么的都不需要靠意志力了。那么他是服药前有自由意志,还是服药后有自由意志呢?

如果细细想来,我们觉得小鼠和被毒品控制的人不是自由的,因为他们是被欲望所控制的,而我们觉得服了抗抑郁药,或者注意力提升药之后,我们更加自由,是因为我们更能对抗欲望,能控制欲望了。

但是,这里还是有一个陷阱,你怎么知道想要控制欲望背后不是欲望呢?我们认为我们更有自由意志,不过是用一个欲望压倒了另一个欲望,而前者甚至未必出于我们自身,而是社会期待,我们希望自己变瘦变美,是因为社会期待我们变瘦变美,我们为了迎合社会的审美,而压抑了自己想要偷懒的本性。那么此时此刻,我们真的是更加自由的吗?

4. 最后一击:如果「我」不存在呢?

上面对自由意志的讨论是按照自由意志是「我可以决定自己想要做什么」来展开的,这句话的主语「我」其实暗含了一个假设:「我是唯一且稳定的」。

唯一的意思是,有且只有一个「我」在身体里面,如果有多个我的话,那就精神分裂了,只要不是「我」这个人格做的决策,我就不是自由的,那么也不该由「我」负责。

稳定的意思是,那个唯一的「我」今天是这样的,明天还是这样的,甚至小时候是这样的,长大之后还是这样的。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我」的稳定性。

问题是,现代心理学的模块说否定了唯一性,心理学家道格拉斯·肯里克在其「理性动物」一书中,根据其核心假设「人类决策行为的设计功能是为了实现多个不同的进化目标」出发,归纳出人有七个次级自我模块分别为七个不同的进化需求服务,包括育儿、留住配偶、择偶、社会地位、社交、避免疾病、自我保护。虽然叫做「次级自我」,可是根本没有一个所谓的「主自我」,这些「次级自我」在我们大脑里就是看谁声音大谁主导的。

稳定性更是被无数实验所反驳,有一个实验,研究人员让受试从一系列两两比较的美女照片中选择他们喜欢的类型,然后拿出受试先前并没有选择的美女问他们为什么选这个,受试同样没有意识到自己没有选,而是给出了一系列理由说明自己为什么选。这个实验不但证明了我们是不稳定的,而且还顺带证明了我们为了让别人相信我们是稳定的会「说谎」,说谎两个字打引号,是因为我们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说谎,我们编造的谎言连我们自己都深信不疑。

至此,希望唤起读者对自由意志的一丝怀疑。下面我要定义另一个概念:自在。

5. 谁更自由?

假设有两个人,一个没了网就会很烦躁,不停地刷手机希望能找到一些信号,另一个没了网就很淡定地坐下来读书。这两个人谁更自由呢?

这里的自由其实跟上面说的「我能决定自己要什么」的自由是有所不同的,为了区分,我把它暂时描述为「自在」也就是「对外物的依赖越少就越自在」。

我想起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讲的是他在二战时期被关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段经历,其中中有一个细节特别打动我:

我们这些在集中营生活过的人,都记得那些走过一个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的最后一块面包给了别人的人。这些人在数量上可能不多,但足以说明一点:有一样东西是你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活出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讲的「自由」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自在」,这些人即便在集中营这样的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善良平和的心态。

在存在主义哲学家保罗·萨特大概会非常认同弗兰克尔的思想,他经常坚称即便是战争,监禁或者即将死亡,也不能带走我存在的自由。它们构成了我的「境遇」的一部分,这可能是一种极端和无法忍受的处境,但仍然为我接下来选择做什么,提供了一种背景。

在萨特看来,只要我们认为自己是被种族,阶级,民族,历史,工作,家庭,遗传,童年影响,甚至是潜藏在我们声称自己无法控制的潜意识中的内驱力所造就的时候,我们就是在自欺。他并不是在否认这类因素的重要性。只是,当我们认为这是定义我们并夺走我们自由的时候,我们忘记了其实只有依靠所有这些,我们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存在主义咖啡馆」

接受这些境遇,无论是集中营还是战争,无论是基因还是童年,本质上其实是放下我们对这些环境的控制,当我们放下对这些环境的控制时,我们获得了自在,同时也摆脱了这些环境对我们的「控制」,这些境遇于是不再是我们的借口或者抱怨的对象,而成为了我们选择的伙伴。

6. 更自在

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开头就是: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汉语中「自在」两个字就是从这儿来的,菩萨怎么观的「自在」呢?证得「五蕴皆空」。哪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什么是「空」?缘起性空,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并无自主自性。

翻译成人话:

我们骨折了,没法说我想要好,就现在立刻马上自动好了,这就是「色即是空」。

我们生气了,也没法心里一个念头,我不生气,就能立刻不生气了,这就是「受即是空」。

我们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闻到什么,也不受我们控制,隔壁装修吵得人不能好好写作业,我没法一念关闭自己的听觉,更没法一念消灭噪音,这就是「想即是空」。

我们的习性反应,闻到食物的香气流口水,冬日温暖的阳光让我们心情舒畅,也有抑郁的时候世界变成灰色,愤怒的时候看谁都不爽,归根结底,贪恋的时候想要更多,嗔恨的时候想要甩掉,这份习性反应也不是我们能控制的,这就是「行即是空」。

最后我们的意识,也就是我们以为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是自由自主的,其实也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很简单的一个例子,你可以试试控制自己的意识,一分钟内什么都不要想,你会发现几乎做不到,这就是「识即是空」。

也许有人会说,我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呀,我想抬手就可以抬手,之所以没法我想要骨折好就能好,完全是物理规律的限制,只要我们认清物理规律,接受那些我们不能改变的,然后改变那些我们能改变的就好。这是个非常智慧的想法,事实上,斯多葛学派就是以此为宗旨的。

然而问题是,那个想法,那个想要抬手的想法本身,真的是我们能「控制」的吗?

2008 年在自然杂志上有一篇论文,被试可以自由选择按左边或者右边的按钮,只要想好了,就立刻按下按钮。所以按钮什么时候被按下,这个时间就是我们想法产生的时间,考虑到从想法产生到按钮被按下记录时间,这中间可能有几百毫秒的延迟,但不会相差太多。然而研究人员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被试,可以差不多提前十秒预测被试会按哪个按钮。这就意味着不是我们的想法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而是由某些我们没有意识到的神经冲动决定了我们的想法,同时也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为什么「心经」说菩萨是通过「照见五蕴皆空」来获得「自在」的呢?换言之,菩萨并不是通过努力修行去达到一个什么目标或者境界从而获得了自在,而是通过在认知上的理解了一个事实而获得的自在。菩萨是「证得」而非「修得」的。

认识到五蕴皆空,本质上就是认识到我们没法控制自己,就是接受自己的失控,这中间有一个堪比克尔凯廓尔谓之「信仰的飞跃」的鸿沟。越过去了,就是自在,自然而然的平和,是孔夫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

7. 自在与自由的本质

最后,浮现出的是一个本质上的矛盾:

自由的本质其实是控制,我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我能控制自己的想法,我还努力控制我所处的环境,我能控制的东西越多,我就越自由。

自在的本质是放下控制,是接受环境并不受我们控制,接受自己的色身、五感、情绪、行为模式、意识不受我们控制,我能控制的东西越少,我就越自在。

自由者看上去是强大的,强大的自我,强大的自控力,甚至强大的权力,能控制很多东西,但同时他们也被他们所控制的东西本身所控制,他们越是自由,就越不自在。

自在者看上去是逆来顺受的,甚至可以说是失控的,可事实上,也许用不动如山来形容他们更为贴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