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天,我对保险的认知经过了4个时期
第一次感觉保险的重要是因为得知一个姐夫不在了,他走了,儿子还在上小学,感觉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子没了,都挺伤感的,后来听说赔了几十万块钱,也算给家人和孩子一些安慰吧。
具体这钱是保险公司出的?还是工地出的?没有问过,因为是老公那边的姐,不方便过问太多,但从那个时候起,我感觉到:人生无常,保险还是有用的。
500天,我对保险的认知经过了4个时期一、迷茫梳理期
去年,因为开始重视理财的缘故,关注保险也多了一些,一是理财绕不开保险,二是偶尔会看到、或听说一两件特别的事,我不排斥保险,也有意向配置保险,但是看的越多越迷茫。从最初听说过三五家保险公司,到后来陆续发现一些之前没听说过的保险公司,反而不知道买什么好了。
我曾在蓝田老师的公众号上关注过一个保险公众号,有一个理财规划师给我做了一次保险规划,因为是老师推荐,信任度比较高,聊的也比较多,聊完之后,那位理财师给我列了一个清单——建议购买的保险。
主要是重疾和寿险,都是消费型的,这几个产品总计不超过收入的10%,跟之前了解的费用相比,这次的费用低的比较多,但是当时这些产品和公司名我都没听说过,我还特意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感觉依然达不到100%的信任,保险配置也搁到那了。
之后,我看到保险类的文章也会多留意一下,特别是几个关注时间比较长的理财号,我想:文章阅读量这么高,他们应该不会选择不靠谱的保险产品,砸自己的招牌的,只是我心中依然有疑问:
1. 不同公众号发的产品,有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不确定哪个更好,或者更适合自己。2. 关于后期的理赔,自己心里没谱。
500天,我对保险的认知经过了4个时期
二、认识初形成
这样一段时间之后,我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1. 我对消费型的定期重疾、终身重疾,定期寿险越来越认可了,并且越来越感觉这些产品的优点挺多,交费低、杠杆高。
2. 我没有大公司情结。认为大公司、小公司只是相对而言,保险产品是同样有保障的,很多人说保险公司是不允许倒闭的,意思差不多,但是这个说法不太严谨,查了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是这样写的:
“第八十九条: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除因分立、合并或被依法撤销外,不得解散。”
“第九十条: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必须转让给其他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不能同其他保险公司达成转让协议的,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接受转让。”
转让或者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接受转让前款规定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的,应当维护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三、自我为是期
认可消费型保险后,有挺长一段时间我是这样想的:
1. 我觉得大家都应该买消费型的保险,同样的保障,消费型的保费比返还型的少很多,如果一切都正常,什么意外都没发生,这钱没了就没了。保费节余的钱可以用来理财,经过时间的复利收益会更好。
2. 我认为返还型的保险不太友好,返还型的交的保费高,不划算,几十年返还的钱,虽然是同样的金额,但是实际购买力要缩水N多倍,不如一部分买消费型,一部分拿去理财。
3. 我认为有些大公司的产品,保费贵,保额低,性价比低。
期间,我还跟邻居争执过,我们关系挺好,也都认可保险,只是对保险的认知不同,她认可大公司的,我认可性价比高的。
500天,我对保险的认知经过了4个时期
四、脱变包容期
现在我觉得自己之前的想法,是站在自己和同观点人的角度去想的,(我和一些理财的朋友更理性,也更容易接受互联网保险),没有关注更多人不同的想法,比如:
1. 有些人觉得:如果一生没病没灾,返还型的保险至少还会返还保费,比什么都没有好。
2. 有些人对理财没有太多意识,平常存银行或者宝宝类产品,虽说这样的理财收益并不高,但是他们觉得放心。
3. 有些人就是信任知名度高的公司,跟产品的性价比相比,他们觉得有名气的公司更靠谱。
......
现在,我认为只要保险的理念是对的就行了,购买保险是为了转移风险,只要这个要求可以满足,其他的不用过于纠结,如果你喜欢大公司,就找大公司的产品;如果你喜欢性价比高的,就找性价比高的产品,这都是自己的权利。
不用纠结哪一款保险最好,事实上,也没有哪款保险是最好的,只有哪款或者哪几款是适合自己,自己又认可的,在满足这两个的条件下,选自己喜欢的买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