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I 多少孩子赢在了起跑线,却输在了终点站
周海宏,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他在混沌大学的课堂上说了下面一段话:
“中国教育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首先是结构问题,影响人一生最重要的东西没学,学了大量没用的,第二个问题是程序失当,家长们把大量理性的知识性的东西放在了童年,进行所谓的早教,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那叫赢在起跑线,输在了终点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感性素质发展的机会。”
“圆桌派”中,一位专家从另一个角度上再次阐述了相同的观点:
“到了若干年后,怀念甚至感激这种有点专制的家庭的,是你自己有出息了,功成名就的时候,各方面比你的上一代更强了,到时候去感恩严厉的管教对你的帮助,如果你一直无法独立,无法变强的话,你的是不会感激的……中国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不是健全一个人的。”
这两段话让我感慨颇深,尤其是里面的两句:
“赢在起跑线,输在了终点站。”
“中国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不是健全一个人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则新闻:
2004年,来自河北淮安县农民家庭的靳爱兵以647的高分考入了吉林大学。
他是全家人的荣耀,更是全村人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在进入人人都羡慕的名牌大学之后,靳爱兵却由于缺少奋斗目标,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他逐渐沉迷小说和游戏,4年后,甚至未能顺利毕业,多番找工作无果后,他选择逃避现实,与家人断了联系,每天坐在网吧的“77号”位置上玩游戏。
这一坐就是四年半,人称“网吧7哥”。
当记者在网吧找到他的时候,他面容枯槁,神情疲惫,早已不复当年的少年英气了。
图 I "7哥”靳爱兵无独有偶,另一个故事中,一位海归硕士学成归来,却选择了在家啃老。
上海82岁的丁阿婆老伴已离世,前几年她又患上尿毒症,一直自己坐公交车去做透析,感到身心俱疲。而她48岁的大儿子有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工程硕士学位,但2012年回国后就待在家里不工作。并且认为自己不顺心的状况都是由于母亲溺爱造成的,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是理所应当的。
愤怒而无奈的丁阿婆状告儿子不承担赡养义务,内心深处其实是想让他尽早独立,但最终还是担心母子反目,选择撤诉。
而即使是躺在病床之上,丁阿婆忧心的,依然是自己的儿子以后该怎么办。
图 I 丁阿婆由衷哀叹一声,上面两个故事只不过是我们如今失败教育体制的一个缩影罢了——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焦虑的父母,早教机构占据了商场的最好的位置,在上小学前人人都在强调兴趣,在上小学之后,所有的兴趣都必须自动死亡,让步于学习成绩;老师在家长群里颐气指使,把本应该属于自己的责任派发给恭恭敬敬的家长们,用尖酸刻薄的言语,挖苦不能服从安排的家长;一个孩子,无论他其他方面是怎样的,只要他学习好,他的一切就都好,而一个孩子只要学习不好,他在其他事情上再擅长,家长都会斥责他不务正业,耽误学习,坏学生是他唯一的标签,骑手菌认为,这种教育现状问题极大。
的确,我们的教育培养了数不尽的人才,其中有了不起的专家学者,有成功的企业家,有为政一方的封疆大吏。但正因为以培养人才为终极目标,所以我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应该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全的人,如何让孩子人格健全,心智健全。
在这一方面,美国显然比我们做得更好。
总体来说,美国的教育目标,是首先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全的人,而中国的教育自始至终就瞄准四个字——出人头地。
美国的教育鼓励孩子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学术类,社会类,特色类,艺术类,运动类等等,使孩子们积极进行能力锻炼,鼓励孩子去多多实践,增加见识,去充分伸展自己,与此同时,他们课业的强度远低于中国。
而在中国,除了第一项,其他任何活动都是不务正业。从小,我们被灌输了大量的知识,却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我们最好的学生在深钻多个学科,但是在认知上却极为狭窄,他们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谆谆教诲中,埋下头颅,完成几千份试卷,以少年英气的代价换来一纸录取通知书,却在象牙塔中迷失掉了自己,出身社会,泯然众生——
我们培养出了这个世界上最会考试的学生,但我们却没能培养出一个完整健全的人。
试想,
如果您的孩子学习一般,那么您还有可能让他发展自己的爱好吗?
您的孩子是不是在假期里从一个补习班赶往下一个补习班?
您的孩子是不是学习优秀,但是性格极为内敛孱弱?
您的孩子是不是在高中期间风光无限,却在大学期间挂科无数?
您的孩子是不是在外彬彬有礼,回到家却对最亲爱的家人横眉冷对,颐气指使?
您的孩子是不是在学习考试上如鱼得水,文凭很高,却在进入社会的时候手足无措,处处碰壁,变得灰心丧气,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同校的一位博士,无法完成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课题,患上了神经衰弱,他甚至无法忍受别人在办公室里拆快递的声音,与同门师兄弟大吵一架,有时候就算是无事坐在那里,都会突然掩面,泣不成声。
千万不要以为封建的思想早已远离我们,事实上,中国封建传统思维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想根深蒂固,而科举制,八股文,也是形死而神存。
终究,能成为人才的人还是少数,但是每个人都应该首先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即便我们无法像很多成功的学者,商人,专家一样光芒万丈,起码在漫长的岁月里面,我们的性格是开朗的,见识是广博的,内心是光明的,目标是明确的,即便作为一个普通人,好好地过完这一生,不也很好吗?
教育体制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变革的,但是在教育方法上,我们却应该多多反思,以下是骑手菌的建议,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1. 不以学习成绩为判定孩子的唯一标准,应该发展和长期坚持一些兴趣爱好;
2. 在孩子小时候,多让孩子学习人文社科类的知识,打开眼界,拓展认知的维度,少灌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落后思想;
3. 不要包办一切,让孩子多进行实践,尤其是社会实践,尽早让孩子从多个层面接触世界,认识世界;
4. 重视心理建设,在心理问题出现苗头的时候,积极交流,尽快疏通,千万不要以为学习成绩好,其他问题就不是问题;
5. 要让孩子尽早接触挫败,让孩子从“我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我想要的都应该得到”这样的自我中心臆想中脱离出来,同时让孩子认识到挫败发生的必然性,鼓励和帮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
以上。
关于下一代的教育,您有什么见解和建议呢?欢迎您留言分享,我们来共同探讨。
赢在起跑线,更要赢在终点站,骑手菌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