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有教无类(《论语》述而
2019-07-12 本文已影响11人
白痴老猫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源于网络)
《论语》述而第7节。上一节讲到学业有成,从这一节开始就要讲诲人不倦了。这一节字不多,也容易翻译理解,但其中信息量还是很大的。
首先是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论语》卫灵公中的句子。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你看,只要你能自愿拿十条肉干给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就会尽心尽力地来教育你,而不管你是什么人。
当然这十条肉干在当时能算多少钱?怎样的人家才能拿得出这十条肉干来求学?我也讲不上来。但在当时的生产力的条件下,一家人能不挨饿,还能拿出十条肉干来求学,应该不会是普通的劳苦大众。
这样看来,孔老夫子的有教无类,是有一定的经济门槛的。我认为这在当时的社会物质文明的程度下,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而且可以相信,在孔老夫子这里,已经把这门槛降得很低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非要这十条肉干?孔老夫子总不会靠学生的束修来唯持生活吧。如果为了设门槛,那你定个报名标准就可以了,非要收这十条肉干?
是的,必须收。虽然孔老夫子主张有教无类,但还是有他的报名条件的。这十条肉干,既是个经济门槛,也是个信仰、理想信念的门槛。
如果什么条件没有,也许会有人不管信不信"仁义礼智信"这一套,奏热闹来学一学,听一听亦说不定。但十条肉干,一个小小的前提条件,淘汰了绝大多的混事者。谁吃得空拿十条肉干来学他不相信、反对的东东?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能拿出,也会拿出十条肉干的求学者。家庭有条件支撑他来学习,同时也基本可以认定他是真心前来求学"道德仁艺"的。
所以孔老夫子才会非常肯定地说:"吾未尝无诲焉。"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