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端阳
每年端午,总不免思想起楚恨离骚。一场夏雨,更浸染起浓郁乡愁。
无数次跟朋友讲:人生最好吃的荤菜,是母亲从大队食堂偷偷用旧报纸包回来的一块五花肉。人生最好吃的素菜,是母亲在烟熏火燎的土灶上翻炒的辣椒炒茄子。
疫情过后的端午节,刷着屏幕看神州一片热闹。在南方,更是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大江大河都在争舸竞渡。
九江八里湖当然也有赛龙舟的,因车多人多交通管制,走亲之余带着妻子儿女只能远远的观看。在雨中,终究没感受到鼓点急催,浆如飞,舟如箭的激情澎湃。
记忆最深的赛龙舟是在老家修河。孩童时候,三都镇对我来说实在是大城市,几十里乡村还真算远近闻名。三都镇的修河上有一道浮桥,连接着正街与河背的往来。铁匠、木匠、篾匠、包子油条铺、应有尽有,豆腐坊、米粉坊、油面坊琳琅满目。弯弯绕绕的街道,杨柳青青的两岸,都砌着长长的青石板。商贾往来,有集有会。
当碧水荡漾,绿柳成荫。每年端午——老家叫端阳——在浮桥之下,都会赛龙舟。一群粗壮汉子赤膊着上身,穿着短裤,腰间系一条灰长毛巾。被各自村镇的乡亲簇拥着上龙舟,像出征的将士上战场。
一边一排执浆,舟尾一个持长浆掌舵,最重要的该是拿着两个鼓槌的壮实汉子了。一声哨响,十几条龙舟上鼓点齐发,鼓声从徐到骤,船浆儿由缓到疾。鼓声越来越密,水花就越来越高,临到钟点,那鼓点如瓦沟流水紧紧凑凑,船浆儿像播谷咚咚两边翻飞。
舟里的人拼命争先汗如雨下,两岸上人头攒动喊声如雷。
爱去三都的我,除了三都热乎乎的糖包子和油条豆浆好吃,最深刻的就是端阳热闹的赛龙舟了。再后来,读到了屈原,悲愤替代了美食美景,好多记忆也逐渐模糊。
我记得我和发小们,在端阳节,无论男娃女娃胸前,都挂着一个小小的蛋篓,里面装着一个或两个涂红了的土鸡蛋。
那蛋篓是尼龙绳还是毛线编就,记不得了,也许各家材料都不一样。但肯定是红绳且编得好看,一孔一眼比铜钱大,又恰好漏不掉鸡蛋。
暮然回首,原来在一孔一眼间悄悄遗漏的,是经年消逝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