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书评

2020-05-18  本文已影响0人  三山五岳客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总论

        断断续续总算是读完了红楼梦,有很多感想,读后感。

        介于学界普遍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原著,后四十回为他人续作,我在此不刻意区分前后,我更倾向把它当做一个整体去看待,个人认为一百二十回本(即高鹗等人整理版本)有其可取之处,也有一定的完整性,只是前八十回明显文采更出众,也更加贴近古代的语言习惯,读来不是很通畅(个人水平问题),而后四十回读来更加舒适,但是也缺少了前二十回出现的诗词亮点。在这里要突出说明一点,87版红楼梦电视剧的结局和疑似高鹗续作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有较大的出入,介于我没有看过87版红楼梦,所以文章中以高鹗版本为主,在这里不接受所有的版本争论,这也不是读后感的重点,关于人物结局,据我来看可能重要,但不会有根本的分歧,暂且不表。

        再者,介于我是一个现代人,并且我对于历史的涉猎并不深刻,没有什么见解,所以我无法站在当时创作者的历史背景下去看待全书,所以我更倾向于以现代的视角去评判书中的人物,事件,这当然是偏颇的,有失公允的,但这也是有一定意义的(主要是自己水平不行),我也是想借此表达自己对很多类似事情的观点。

        最重要的是,读后感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不强迫任何人赞同我,友好交流,算是给自己的阅读一个交代,也记录一些自己的想法。

        开篇

        一开始我想谈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健康问题。我这里要强烈吐槽一下红楼梦中人物的健康问题。从前到后,病死之人不计其数,而且很多角色是长时间带病出演,甚至带病四十余回也是大有人在。无论是心病还是风寒,是从小体弱多病还是暴病而亡,都是屡见不鲜。且不说哭死了一个林妹妹,也不说后四十回贾府衰落时众人健康状况的持续下降,单说前八十回中,贾府实力尚存,朝中有重要职位,世袭有祖上的功德,宫中有元春娘娘照应,即使是这样,前几回还是死了秦可卿,这个人物印象尤为深刻,因为我书还没看的缓过劲来,没有完全看进去就突然死了一个人,搞得我当时很是疑惑。

        秦可卿的死其实也说明了,他们的死亡不是因为没有财力,物力,人力,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古代的医学原理,医学水平非常的落后,书中有很多人得病了,请郎中医治无果后,第一反应不是请更好的郎中,而是去找一些貌似跳大神的人,做个法事,求神拜佛。这种方法是极其不可取的,固然当时人的迷信思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相信现代医疗系统,远离迷信是提高健康状况最可靠的办法。

        其二,红楼梦中很多人其实得的是心病,我认为林黛玉的死很大原因就是心病,不可否认她从小体弱多病,但直接导致她死的无疑是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事。在这里先不评论这件事情的是非功过,单说林黛玉因为这件事情郁结于心,思虑过重而死,这其实也说明了,有时候思虑过多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我认为最难治的就是心病,如果说一个人一心求死,那么即使是扁鹊再世,华佗重生也是回天无力。

        其三,生病这件事情应当不是一日之功,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日常生活中红楼梦的人就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这个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勾心斗角,思虑过重,或者是缺乏运动,繁文缛节过多,亦或饮食结构不协调,生活奢靡?不要说红楼梦中大部分的女性角色本身就体制偏弱,更是很多男性角色的暴病身亡(王夫人的哥哥在进京途中突然暴病身亡,因为没有什么征兆,所以也是令人很懵)也令人奇怪,可能与古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总而言之,红楼梦中的人物死亡频率,死亡原因都对于我来说莫名其妙,我还没进入故事的时候,就开始死人,这不禁让人反思我们要考虑极力避免这种事情真的发生,无论怎样,健康生活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还是认为,健康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但它总是不可忽视,无论我们想要完成什么宏伟的目标,我们都要先活着不是吗?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红楼梦诗词鉴赏

红楼梦中诗词众多,介于我的鉴赏水平有限,只挑出几处加以评论,而且有些诗词单纯觉得写得很好,没什么好说的,但还是愿意推荐给大家。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想来很是著名的一首,很是喜欢,在我理解,有些“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做远忧”之意,意指抛却外物,返璞归真。此外,有一解,很是玄妙,如下:

《好了歌》解 甄士隐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据说此解影射了小说情节,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愤懑和失望。我理解不了那么深刻,不过显然可以看出“你方唱罢我登场”之意,这日他兴盛,今日你飞腾,兴衰无常之意显然,“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据我想此中蕴含无限心酸无奈,当然,也启示我们看淡功名利禄,正是好了歌的妙解。

西江月

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前两首赞贾宝玉,后一首赞林黛玉,显而易见的文采飞扬,没什么内涵,但就是很美。

杏帘在望          林黛玉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粱。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一派乡野村光,尤喜颈联,一畦春韭绿,可见春日碧水,满目暖阳,十里稻花香,可见广袤田野,清风拂面。虽然我居住在城市中,但有幸去过几次田野,郊区的那种千顷良田,随风的绿色在土地上舞动,一眼望不到尽头。不过这首诗是林黛玉在元妃省亲时所作,从尾联来看,似有称颂盛世,歌功颂德之意,其实红楼梦中人大概都有些居庙之高不知江湖之远了,关于当时的政治背景,因素,不过多议论。

红豆词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眉头 捱不明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红豆即相思豆,此应照应王维诗《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此相思即宝玉和黛玉间的爱情,可叹是一出悲剧,故有“滴不尽,开不完,睡不稳,忘不了,咽不下,照不见,展不开,捱不明”,如此多事,难以企及,足见人物内心的煎熬与痛苦。最大的幸运是遇到了彼此,最大的不幸也是遇到了彼此。

临江仙·柳絮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小说中此词为薛宝钗所作,虽然个人不喜欢她的有些做法,但不得不说,很喜欢这首诗,尤以尾句最甚,“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似有开阔胸襟与远大志向,但恰恰因此,她似有控制别人的依仗,自己渴望飞黄腾达,便劝促宝玉求取功名,野心没有错,进步没有错,错的是控制别人达到自己的野心,错的是怂恿别人不断前进。

        还有,据我看小说中文采最好的当是林黛玉,即使薛宝钗有如此出众的词句,但黛玉圣在一个“灵”字,黛玉是绛珠草转世,正是“草木通灵”,自带一份灵气,而薛宝钗身带“金锁”,在我感觉,却是厚重,真实,却无有一份灵动了。

        这些只是我有所触动的诗词,其他的诗词也很美,很推荐大家赏析阅读,诗词本身就是陶冶情操的艺术,用心感受吧。

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红楼梦中苦情的你们

        总有些阴差阳错,事与愿违之事,可怜却也可幸罢了。

        印象比较深的是尤三姐和柳湘莲。可叹: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

66 回  情小妹耻情归地府    冷二郎一冷入空门

        在我看来,这件事中有很深的误会,尤三姐不是柳湘莲所想的那样,封建礼教的思维禁锢了他的看法,本事两情相悦,非要弄的阴阳两隔,尤三姐拔剑自刎的时候,柳湘莲后悔吗?但后悔有什么用呢?尤三姐曾言:若有了姓柳的来,我便嫁他。从今日起,我吃斋念佛,只服侍母亲,等他来了,嫁了他去,若一百年不来,我自己修行去了。谁知此话果真应验,只不过三姐已去,遁入空门的反是那柳湘莲,虽然他终于明白了,但是,已经晚了,有些事情难以挽回,放手一死又有什么意义呢?

        还有一件,乃是秦司棋和潘又安,据说他们是红楼中唯一一对殉情的男女,有人说“他们的殉情,实现了从泥污世界到净水世界的跳跃和自救”,红楼中殉情的女子不在少数,但是唯有潘又安一个男子,为了司棋毅然赴死。我不认为这是一种更加高尚的行为,但他也绝不是愚蠢的决定,贾宝玉,柳湘莲等人遁入空门,他们没有完成对自我的救赎吗?我看未必,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我们不能说宝玉湘莲依旧热爱生活,我们也不能说潘又安不是英雄,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对待着不公的社会。,谭嗣同临死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为了打碎封建社会的枷锁,有那么多痴情女子香消玉殒了,确实需要一个男子去真的践行心中的信念。有些人说:正是潘又安的胆小懦弱导致了司棋的死,但本质上来说,还是封建家庭的枷锁害死了她,潘又安胆小懦弱吗?胆小懦弱的人怎么会殉情呢?显然他不是,当然我们也不能责怪那些活下去的人,他们也抗争了,抗争过。但我们要记住一个叫做“潘又安”的小厮,微不足道,仅仅出场两回的角色,为什么他叫做“潘又安”,或许正是他的殉情使他“貌比潘安”。其实,秦司棋和潘又安是活的最明白的一对人,他们知道要什么,知道去争取,在失去一切的时候,没有什么犹豫,没有什么烦恼,一起地走了,姑且认为他们一起去了一个更加美好,没有枷锁的世界,他们去过自己幸福的生活了。

        有些事情总是很无奈,我们无力去改变他们,我们无力得到自己想要的,我们努力抗争了,我们努力争取了,但依旧未果。有些人选择去另一个世界追求自己的幸福,有些人选择留下,或许希望看到有一天清白能洗去这个污浊的世界,无论他们怎么选择,他们都值得我们尊敬,我想告诉你们,现在这个世界,枷锁在变得越来越少,束缚在被我们一层层剥离,有着千千万万的人抗争着,我相信,这份精神,薪火相传。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呜呼哀哉林妹妹

96回 瞒消息凤姐设奇谋    泄机关颦儿迷本性

97 回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98回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看到这里,我已经出离愤怒了,可以说,参与这件事情的人没有一个是无辜的,每个人都是罪魁祸首,每个人都是始作俑者。她们干的是人做的事情吗?王熙凤所谓“奇谋”,在我看来何其阴毒,何其恶心。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可怜林黛玉,香消玉殒,泪尽而终。贾母,王夫人,凤姐之流,我行我素,自以为是,其实贾府的衰败是必然的。事情本身的理由难以令人信服,不知道是做了政治婚姻的牺牲品,还是说受到人头脑中思维的枷锁,抑或是各种陈年陋习的推动,总而言之,这个事情是复杂的,是悲戚的,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林黛玉必须死吗?一定死吗?或许在当时只有死是唯一的解脱,或许在当时所有人不想她死,但都无形中逼死了她,但在我看来,她是不必死的,是不该死的。

        贾宝玉呢?他在这件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可以说是疯癫之时被无情的欺骗,从这个角度说他是无辜的,他也很是无奈的,但其实并不是这样,从他整个处事方式来说,这件事就是他埋下的祸根,他在处理和林黛玉的关系上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但是有些时候过犹不及,就是想的太多,思虑过于周全,我不知道那个时代的礼仪,我也不知道那个大环境的时代背景,但我知道,有些东西,你不去追求,你不敢说出来就什么都不是,佳人已去,他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他说过吗?追求过吗?确实说过,追求过,但他自以为人们和他想的一样,自以为大家的安排就是自己内心的追求,实际呢?当我们失去自由时,即使我们被胁迫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也一定会导致更悲惨的事情发生,如果我们不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总是让别人左右自己,总有一天回追悔莫及。我喜欢她,不是因为你们觉得怎样,而是我觉得她称心如意。我和她在一起,不是因为这是你们的安排,而是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中国古代被逼死的才子佳人还少吗?我们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才满足了内心的固执?我们到底还要害死多少人,才能满足自己的因循守旧?我们到底要控制多少婚姻,拆散多少姻缘,才能明白,“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做远忧”?印象很深的是《孔雀东南飞》,同样是一出悲剧,虽不比红楼梦,但我看来,却更加的入木三分,从情节中集中凸显封建礼教的顽固,表达人们对自由爱情,幸福生活的向往。红楼梦的意义当然不止于此,但它在这一方面所表达的,让人心碎。

        最后,我还是要强烈谴责贾母,王夫人等人的行为,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他们都是在想什么“金玉良姻”,从来没有问过贾宝玉,从来没有问过他们所要控制的人愿不愿意!最后,还是要强烈谴责这种行为,出离的愤怒已经难以言表,我只能说,这种事情请不要再发生!!!

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

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

——贾宝玉结局

        整体看完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可以说是荡气回肠,关于结局,可能许多人认为疑似高鹗续作的版本并不称心如意,但介于主流版本如此,并且我也只看过这个,所以谈其中人物结局也以此版为主,抒发见解。

        提到结局,因书末黛玉去世依旧,女主角已经不甚出场,所以主要谈谈贾宝玉的结局。科举中第之后,刚出考场,便踪迹全无,正是:走出名利无双地,打出樊笼第一关。后几回提到贾政雪地遇宝玉,为了却尘缘而来,不得不说,最后几回集中描写了玄之又玄的事情,提到宝玉再游太虚幻境,其后大彻大悟,斩却尘缘,立志出家,与家中众女子,宝钗,袭人等日渐疏远,最终看似求取功名,实则一心归隐,不能说是一种逃避,但也知应道伤心欲绝之处,才能下次决心(我不懂玄学,只能用常人的逻辑去判断,但我是不相信一些的超自然的力量的)。

        这里我注意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在98回时,宝玉知黛玉已死,泪洒相思之地,误以为黛玉归于太虚之地,已登仙界,神游之时又被告知潜心修炼方有再会之时,想来此是宝玉独活之主因,也由此印证之后宝玉出家修行。

        之后宝玉又想:“又见宝钗举止温柔,也就渐渐地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转移在宝钗身上发,此是后话”(实在是原文如此)。刚看到这里,我是不相信的,是不明白的,后来细细看来,此话并非发自内心,乃是理智的思索,黛玉已去,自己已经成亲,不如此又能怎样呢?但是最终终是难忘黛玉,可谓性情中人。

        关于宝玉看破红尘,我看来是不真的,是不实的,在118回中,“只见宝玉听到那里,想起黛玉一阵心酸,眼泪早已来了。”斩却尘缘,却也不忘黛玉。确实,他那里是看破红尘,只是他的红尘不在贾府,只在他林妹妹身上罢了。我很喜欢这个描写,我更愿意相信宝玉只是去找林妹妹了,他求仙问道,求的就是重见之法罢了。

        为什么宝玉对黛玉念念不忘呢?原因有很多,但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黛玉和他一样,有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天性,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这八个字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的多,宝玉最终还是要先中举人,再才出家。家中人也是,皆劝宝玉读“圣人之学”,而甄宝玉也似如此,作为贾宝玉的另一面,他一心功名,追名逐利,或者说渴望有所作为,这固然没有错,但我们不应当告诉别人做什么,你去求取你的功名,我去参禅悟道,本无高下之分,黛玉从不逼迫宝玉读书,也并不觉得圣人之学圣在何处,我看中的就是这种冲破陈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坦坦荡荡。

        我不认为宝玉的结局是悲剧的,他终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没有人再去束缚他了,他去找他的林妹妹了,没有人再阻挠他们了。

        可能这一版的结局不是最好的,但它也不错,贾府再一次兴盛,死去的人已经死去,活着的人或许能有新生。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总评

        我本身是一个主修理工科的大学生,只是在热爱理工之余,还对诗词抱有着极大的热情,在我看来,红楼梦中的诗词,尤其是前80回,水平是非常高的,但红楼梦中的剧情,我并不是很喜欢,一方面是因为古代的封建礼教制度有许多与我的价值观不符合,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不喜欢“人情练达”,或者说复杂的人物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利益纠缠。

        首先不能说“人情练达”是错误的,因为很多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确实是很大程度上依靠人物关系,或者说“人情”。红楼梦中一众姊妹,甚至丫鬟之间的斗嘴呀,心机呀,很有这方面的成分。听过一个说法:晴雯似黛玉,袭人如宝钗。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晴雯相貌出众,性格上也很像黛玉,思虑深重,口齿伶俐。袭人端庄内敛,优雅大气,如同薛宝钗老实本分。可以说黛玉和宝钗直接的“交锋”并不多,起码我印象不深刻,但是晴雯和袭人的相比令人触目惊心。我向来是喜欢晴雯黛玉的,她们身上都有灵性,没有迂腐的封建礼教,其实袭人宝钗也没有错。在我觉得,人情练达更多的是代表了袭人宝钗,她们周旋在宝玉,贾母,王夫人等人之间,以求得自身的立足,反观晴雯黛玉,香消玉殒,她们在追求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她们知道那些“人情世故”吗?我觉得是知道的,但是她们没有屈服于人情练达,我更欣赏的是这种坚守。

        人情练达没有现实意义吗?显然不是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就一定要和人交往,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可避免的。我的观点在于,有些事情可以得过且过,有些事情要坚持本我,这其中是一个度的问题,或者说是底线的问题。我可以和很多人成为朋友,朋友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但是我和你交朋友不是为了得到帮助,而是我觉得你这个人值得交往。朋友需要帮助我也会尽力而为,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回报,单纯是因为你是我朋友。朋友在精不在多,如果很多朋友都是酒肉朋友,都是狐朋狗友,那么不要也罢。

        说回红楼梦,我感觉红楼梦将封建社会下家庭中的事情演绎的淋漓尽致,对人物关系的刻画登峰造极,它不仅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反抗,更刻画了一个真实的封建大家族,更传承了数不尽的传统文化,我不了解,不再赘述。总而言之,红楼梦讲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幅画卷,就像宋代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中有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做着不同的事情,想着不同的心思,有达官显贵,有平民百姓,有人在忙于生计,有人在勾心斗角。

        有人说,红楼梦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其实它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我们现代中国社会就是从曹雪芹笔下的这个贾府发展而来的,它不可避免的伤痕累累,不可避免的满身顽疾,上古留下的烙印在现代革命的冲击下变得七零八落,不可否认,我们这里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可能不相信这个政权,但是我相信这片土地,我可能不相信这个政府,但我相信我们的人民。每一个时代都在发展进步,红楼梦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学到了我们应该学到的,我们应该向前走了,最后,我希望用一句诗来形容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不再封建的时代:

        踏破樊笼飞彩凤,顿开铁锁走蛟龙!

        红楼梦的欣赏告一段落了,很多人说人生的不同时期读红楼梦会有不同的感悟,可能十年后,或者二十年后,我再去读红楼,还能有新的想法,写出新的文章吧。

        红楼,十年后再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