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的源头,在于家长 ——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被欺凌者又会反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88859/cc6a8dec81c6f2f9.jpg)
我非常想告诉世人,孩子遭受长期不断的校园暴力,几乎完全是家长的责任。
儿子刚上小学没多久,有一天下午放学回来哭着告诉我班里同学打他,头被按在墙上,撞了一个包。听着他的哭声和诉说,我的心一直在往下沉,沉到了深渊里。
我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儿子从小就有支气管哮喘,三天两头地往医院里跑,长年吃药打针,身体非常羸弱,长得又瘦又小,所以除了担心他的身体之外,我最担心的就是他会受同龄孩子们的欺侮。
我小时候也遭受过一段时间的欺凌,而最糟糕的是,我不敢和父母说。他们总是很忙,很疲惫,很烦燥,如果我说了,不但得不到安慰和帮助,还会被骂一顿。他们总说:“我们已经很辛苦了,别再给我们惹事!”我从不惹事,我总是那个被欺侮的人。
所以我学会了忍耐,所有的事情。在惶恐、压抑、绝望中长大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索这些问题,为什么同样的事件,那些人总是欺侮到我头上。成人之后我觉得我想明白了:因为我的父母并不关心这些事件,即使我被欺侮了,也从不讨伐那些欺侮我的孩子,而只是压制我。那些人没有“作恶”成本,他们不会受到责难和惩罚。而且由于惧怕,每次被欺侮的时候我都表现得非常软弱,这是欺凌者最喜闻乐见的一幕,所以我永远是那个最容易被欺侮的人。
我暗暗发誓,将来绝不让我的孩子受我这样的苦,我一定不能饶恕那些欺侮他的,所有的人。
从他上幼儿园开始,我就有意无意地引导他说出白天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今天玩儿的开心不?”“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啊?”“今天受老师表扬没有?挨老师训没有?”“今天和小朋友们处得怎么样啊?”“有没有和小朋友闹不愉快啊?”因为天天问,孩子也养成了向我汇报学校事情的习惯。在与他聊天的过程中,除了给予他一些人际关系上的引导之外,我总不忘说一句:“乖乖,如果有人欺侮你,一定要告诉妈妈哟!”
因为我特别惧怕那类事件发生在我的孩子身上。而那一天还是来了。听着孩子语无伦次地述说,我克制着情绪,脑子里整理着事件的经过,差不多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那个欺侮他的孩子叫马毅,人高马大身强体壮,之前就一直喜欢逗他,推他一下,拽他一下之类的,我儿子总觉得那孩子是在和他玩耍,这次是因为儿子被他弄得很不舒服,所以反推了他一下,这就把那孩子惹恼了,揪住他把他往墙上撞,直到把他打哭为止。
孩子小,不太懂得玩闹和欺凌的界限,因为老师们总喜欢以“孩子们闹着玩儿的”这类话来解决孩子们之间的争端,所以儿子仍然认为他们之间的事件是“闹着玩儿”引发的,我问他:“你告诉老师了吗?”他说没有,他不敢,害怕他以后还打他。我又问:“你哭了之后他和你道歉了吗?有没有安抚你?”儿子说没有,说他还在笑。
我告诉儿子,这不是闹着玩儿,这叫欺侮人。如果你这次不反击,以后他还会继续欺侮你。
儿子哭得更厉害了。我问他:“你想不想让妈妈帮助你解决这件事情?妈妈明天准备和你一起去学校一趟,怎么样?”
儿子擦了眼泪,狠狠地点了点头:“咱俩一起去打他一顿,打狠一点,让他以后不敢再打我!”
我笑了,虽然我从心底里痛恨那个打我儿子的小混蛋,但我绝对不能跑到学校里去打一个只有6、7岁的小男孩,哪怕那孩子是个十足的小恶棍,也不行。
我和他商量:“你看这样行不:我训他一顿,然后再让老师训他一顿,让他害怕,这样以后他就不敢再欺侮你了,怎么样?”
“好吧。”
第二天早上我和孩子一起进到他的班里,当时老师还没来,乱哄哄的一片。儿子不敢吭声,我只好站在门口喊了一句:“马毅!谁叫马毅?”
同学们都指着一个孩子嚷道:“他叫马毅!他叫马毅!”那个孩子迟迟疑疑地站了起来,不知所措,我朝他招招手,让他过来,他有些木然地朝我走来,面有惧色。我一手搂着他,一手搂着我儿子,带他们朝班主任的办公室走去。一边走我一边和这个叫马毅的孩子说:“你们在一起玩儿可以,但是不要打架知道吗?你看你给他头上打了一个包儿,他多疼呀,是吧?”原本我是想恶狠狠地训斥这个马毅一顿的,但是看到他当时面如土色,吓得不行的样子,突然之间就于心不忍了,也不过是个幼小的孩子而已,所以我的语气就软了下来。
在老师办公室里,班主任正忙着批改作业,听完我的叙述之后,脸上显出不耐烦来。作为老师来说,管理的孩子不是一个两个,仅学习上的事情就忙不过来,这些在她看来是小打小闹的事情也来找她评理,她肯定烦不胜烦。但其实,我的目的并不是要这个马毅怎么样,要他的家长怎么样,也并不是想要老师给我个公道什么的,我只是想给这孩子一个教训,一个警醒,让他知道绝对不能再欺侮我的孩子。儿子已经受到伤害了,我不能再让他受到更多的伤害。老师显然没明白我的意图,她冷冷地问我想怎么样。我耐心地告诉她,只希望她教育一下马毅,让他知道打人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这样打闹也很不安全,希望她以马毅的例子来教育一下班里的孩子,不要再以这样的方式打闹玩耍了。老师听了以后态度缓和了许多,认为我说得对,并承诺会教育一下孩子们。然后我就离开了。
下午儿子放学后我急切地问他情况怎么样,儿子洋洋得意地告诉我,班主任在班里把马毅好一顿训斥,训得他垂头丧气的。儿子还不忘加句狠话:“看他以后还敢不敢再欺侮我了!”我告诉儿子:“不论是谁,只要欺侮你,你能反击就反击,反击不了的话就告诉老师,老师要是不管,回来告诉妈妈,妈妈还替你出头。”儿子高兴地抱住我,我知道那一刻,他已经把我当作最坚强的依靠了。
随后和亲戚朋友们聊起过这个事情,有些人认为我多此一举:孩子们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大人不必参和。说的人多了,我也有些质疑自己的这个做法是不是有点“过头”,想起那个叫马毅的孩子当时被我吓成那个样子,心里是有些愧疚的,毕竟也是个那么小的孩子,我一个老大人出头去替儿子讨公道,是不是对这个孩子有些不公平?
但是后来我渐渐肯定了自己的做法。到儿子小学毕业为止,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因为欺凌事件为他出头撑腰。那个马毅再也没有欺侮过儿子,他们俩还成了好朋友,遇到对我儿子不公道的事情,马毅有时候还出手“相救”。儿子也因此变得胆子大了起来,对一些不公平的事件的处理变得积极、客观,而且很有自己的主见。我经常地回想:我因为儿子被人欺侮而去到他学校,去到老师办公室里,没有吵没有闹,只用这种关注的态度出现在同学和班主任的面前,就是为了告诉他们:我的孩子,不容许任何人欺侮,不容许任何人忽视这种对他的欺凌现象。我要让所有人知道:我一直在保护着我的孩子。
儿子上初中后没多久,又发生了一次这样的事件:班里一个叫高飞的孩子,仗着自己比别人长得高长得壮,经常拉着那些瘦小的孩子“打架玩儿”,不陪他打不行,陪着他打可想而知结果是什么。他以此为乐,还认为自己不是欺侮同学,而是男孩子之间的“胆略”比试和练习。有一次就非要拉着我儿子“练”,儿子不想玩儿,想跑掉,被他像抓小鸡一样抓回来,搂着他的脖子要把他的头往地上按,结果儿子的额头却撞在了一旁的桌角上,离太阳穴只有不到两厘米的距离,乌青一片。儿子哭了,那个高飞还威胁他说不许告诉老师,否则……
但是儿子回来告诉了我,我非常庆幸儿子与我的关系如此密切,庆幸他愿意把所有事情都告诉我,庆幸他把他心底的恐惧和不堪都呈现给我,让我有机会去帮他。我仍然征求他的意见,问他是否愿意让我去替他解决这个事件,儿子这次没有同意我去学校的这条建议,毕竟长大了,他不想因为这个事情让同学笑话他,——让妈妈去学校替他出头撑腰,这个年纪显然不太合适了。我表示尊重他的想法。然后我又建议,把这个事情单独和班主任说一说,最起码让老师知道他头上的伤,委婉地建议老师关注一下,以后尽量不要让此类事情再发生了。儿子犹犹豫豫地同意了。
于是我编辑了一条信息,洋洋洒洒好几百字,并且把儿子头上的伤拍照上图,意为告诉老师,那个叫高飞的孩子这样的“玩闹”行为太危险,太不合适了,并且说明,他身强马壮,却专门拣这些体型弱小的孩子来“玩儿”打架游戏,让人不得不怀疑是一种“欺凌”的表现。
那个时候新闻上经常在讲校园暴力这样的事件,学校里也比早些年更加重视此类事件的发生。所以,我的诉说果然引起了他班主任对此事的注意。
班主任把我发的内容转发给了学校政教处,并且告诉我,这个叫高飞的孩子问题确实很多,我并不是第一个向老师反映他问题的家长了。
我开始感到欣慰:许多家长都和我一样,能够及时站出来制止欺凌的发生,他们和我一样在尽自己所能保护着孩子,不再像早些年我们那个年代的父母,只认为欺凌事件是孩子们之间的事情,是该他们自己承受的事情。
这个事件的处理结果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儿子说学校把高飞转到“工读学校”就读了,他爸爸还因此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听说是用皮带抽的……儿子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眉飞色舞,就差手舞足蹈了。并不是我的儿子冷血没有同情心,而是男孩子较之于女孩子,情商发育比较慢,这个年龄阶段暴力伤害事件在他们这里还只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还不能用情感的形式去思考,所以他没有意识到那个叫高飞的孩子可能会遭受到什么样的心灵痛苦。
我却听得一身冷汗。
我真的没有想到这个事情会是这样的结局,事件由我们“告状”而引发,但这个处罚似乎是重了些。虽然班主任也说了,反映高飞问题的家长不止我一个。我们状告他只是起到了“最后一根稻草”的作用,但这丝毫没有让我的心里好过一些。
受欺凌的人——我儿子,和那个欺凌的人——高飞,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事件的处理结果对他们的人生都将会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儿子从此知道:对于欺侮他的人,一定要立即给予反击,才是对自己最正确的保护,而不是默然无声地忍受。欺凌事件在他身上,将永远不会发生。而那个高飞,他的人生,从此会与他的同龄孩子大相径庭——这个孩子被逐出校门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已经被这个充满残酷竞争的社会,踩到了脚底下。我知道他差不多是毁掉了,并不是被工读学校,而是被他父母。
听说他的父母做生意忙,平时顾不上过多地管教他。是了,此时我只难过于他的父母为什么不多关爱他的孩子一些。据我观察,特别缺少关爱的那些孩子,正是构成校园暴力的主体人群——要么成为欺凌者,要么成为被欺凌者,真的,无一例外。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被欺凌者又会反身变成欺凌者的原因,因为他们面临的是同一个问题——缺少关爱。
如果他的父母对他能够多加关爱一些,他就不会为寻求关注,为寻求他成长中无处安放的存在感和自我价值,而到处惹事、自顾自地取乐,以致伤害了别人也不自知,因为他们首先已经是个被伤害者了。
而我想告诉那些被欺凌的孩子的父母们,孩子遭遇欺凌,学校要负一些责任,但,大部分的责任,最重要的责任,应该归咎于他的家庭,他的父母。有些人可能会说:孩子没和我说呀!那你就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事情孩子都不愿意告诉你?而有些人可能要说:就算我知道孩子被欺侮,我也没办法呀!那么我要告诉你:如果你知道被欺凌是种什么感受,会对他的人生,他的心理,有着怎样长期、持续、不利的影响,你一定能想到办法。
就像我一样,我本柔弱,为母则刚。如果你做不到,就是不够爱他,那么你就不配做他的父母。
欺凌往往不是偶发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越怕,他们就越欺侮你,越欺侮你,你就越怕。
作为父母,但凡给予你的孩子一些精神上的,或是行动上的支持和帮助,都不会让这个恶性循环再继续往下进行,就不会让你的孩子陷入孤独、恐惧和绝望中去。
最近有个电影叫《少年的你》,听说拍得非常好,演员们演得也非常精彩,尤其是他们受到欺凌时绝望的眼神,几乎给演活了,就像是那些演员们身临其境一般。
我始终没敢走入电影院里观看这部影片,因为我害怕看到年幼时自己的影子,害怕回忆起那种感受来。没有经历过欺凌的人,永远不会知道,那有多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