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老人的相处之道
每家都有自己的相处模式,我家的相处模式,应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我自己爸妈的家,一部分是结婚后现在的家,大部分时间都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因此,对比之后会发现有很多的不同,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我爸妈家,我爸爸是妥妥的大男子主义,家务完全不参与,更不会动手做饭,我妈计划出门,先要为我爸准备好几天的食物,他就动手热一下,便可解决一日三餐。或者干脆就买点方便面之类的速食解决一下。用现在的流行的话语就叫,直男。他不懂得体贴我妈,心思也不细腻,也不会照顾别人的情绪,更不会对我妈嘘寒问暖,只会闷声干活,为我们解决生计问题。另一点,我爸对我们兄妹也不亲热,我们很少会找我爸聊天 ,有什么事都是和我妈商量。因而,在我们心中,我妈的形象要高大很多,她家里家外都是一把能手,教会了我们很多。这是我们都没成家之前,我自己父母的相处之道。
结婚之后,过了短暂的二人世界,随着孩子的到来,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公公婆婆一起生活的,因为我们两个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自己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带小孩,只能靠父母帮忙。公公婆婆的相处之道,和我们家是完全不同的。公公在家会帮婆婆做很多家务。会帮忙打扫卫生,会帮忙洗衣做饭,也会帮忙洗锅刷碗。更重要的是,公公不会有大男子主义思想,他会尽量照顾婆婆的情绪,会嘘寒问暖,也会尽量让婆婆感受到来自伴侣的那种重视与尊重。
我爸和我妈比较起来,我妈对事物的领悟力要高出我爸很多,我妈虽然只上过小学,但是她学什么都很快,而我爸虽然高中毕业,但他悟性不如我妈。这也是我从小佩服我妈的地方,比如,她会在干农活的过程中,教会我们一些朴素的生存道理,干农活很耗费体力,她就告诉我们,她也很累,为什么她能坚持的时间长久,还能做得又快,是因为她每次都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每次开始干活,争取数到50或者100,再停下休息。细思,这就是番茄工作法的雏形。而我爸,奉行的是棍棒教育,更多的时候就是单调的说教加打击,严重了还会挨揍,并没有让我们感受到寓教于乐,因此也很排斥。
公公是八十年代师范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婆婆完全没有上过学,两个人就在那样的年代通过媒妁之言,建立家庭。公公常年在外教书,婆婆在家务农,只要节假日公公就回家帮忙干农活,家里的孩子基本都由公公教育,家里大小事都有商有量的,最后由公公定夺。这是老公成家之前我所了解的公婆相处之道。
成家之后,我们都有了自己的小家,我爸相较之前稍微细腻了一些,偶尔也会和我们聊聊家常,也会在我们面前提起要给老妈做身体检查,老妈哪里不舒服了,也会和我们说一说,让我们带老妈看看。有了下一代,他变得更有耐心,会帮我们带孩子,偶尔帮忙洗衣做饭,已经有所进步。接到我们的电话也不会直接顺手给妈妈,也会闲聊几句。
婆婆因为不识字,也没什么爱好,又离开了她耕耘了几十年的土地,她很不适应都市生活。唯一能让她宽慰的我们上班她可以陪孙子,享受着累并欣慰的日常生活。公公有自己的爱好,他喜欢看看书,练练字,而婆婆不能理解其中的乐趣,总觉得公公天天窝家里不锻炼太没劲了。偶尔念叨,但是公公基本充耳不闻,也不计较,继续忙他自己的事。只要婆婆不舒服,他会带着去看,婆婆晕车严重,他会亲自下厨做婆婆喜欢的吃食。
通过比较,我欣赏老妈的聪明与勤劳,更欣赏公公的体贴细腻与对待老伴的平等之心。这是一种留给子女的家风传承,我会时时记得妈妈持家的各种方式与待人之道,老公也会像公公一样体贴细腻,虽然不爱做饭,但会做家务。尽管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不易与缺点,我们大可以选择那些积极有意义的方面去传承,也会让我们的小家温馨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