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0跨越到到5.0-百天输出大观

从刷新认知的“刷”想到的读书要诀

2018-02-08  本文已影响329人  胡誠

今天突然对一个字产生了兴趣,刷

刷新认知的刷

有人说,读完我的文字刷新认知,我突然好奇,为什么认知要刷新,不可以是更新吗?

如果别的词有不同的叫法,也许不值得我关心,比如马铃薯,洋名叫做土豆,土名叫做洋芋,马铃薯是它的学名,这种叫法差异,入乡随俗,没什么好研究的

刷新认知这四个不一样,这个词目前流行在中文世界最顶级的智识分子和知识分子的圈层里,我相信,也应该就是这个圈子里的高人发明的。

为什么是刷新认知大行其道,更新认知不好吗?看到一个好的道理,我们把它拿过来,放在脑子里,把旧的认知扔掉,更换一个新的好不好呢?当然好,但是人的大脑做不到。

自从产生这个问题,就一直藏在我的脑袋里,直到有一天,我经过一件事情,突然想通了。

经过是这样,我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我曾经在另外一本书上读到过的道理,这个道理在第一次读到的时候就觉得很惊艳,但读完之后完全没有采取行动。整本书读完之后,这个惊艳的道理因为忘记而丢在一边了。第二次看到这个道理再次让我深以为然,所不同的是,我立即根据这个道理,制订了践行的计划。不久就能运用这个道理去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了。

这个经历让我提出一个观点,为什么要多读书?因为很多道理必须要听两遍以上,否则跟没听一样。

你听第一遍的时候就觉得非常有道理。但你内心的认知未必接受这个道理。

这是一种惯性。查理芒格的误判心理学指出,人类有25个人生开关,其中第五个开关

一致性。人们讨厌前后不一,总想前后协调起来。这使得习惯至关重要,它是让人生保持一致性的快捷方式,后果是好习惯事半功倍,坏习惯纠正起来事倍功半。

恰恰是这个讨厌改变的毛病,让我们往往在第一次见到某个道理或者某个信息,并不会引起重视和改变。

有个很好的比喻就是,学习知识和道理,如同交朋友,一本本的书籍,如同一个一个知识的国度或者地区,我们在里面漫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道理,如同形形色色的人,你初次偶遇其中一个“美女”,虽然感觉惊艳,可能也就是回头看看,未必会认为与自己有多大关系,但几次偶遇下来,你可能会想,是不是缘分呢?于是展开追求(对道理的践行。)

回到刚才的话题,为什么大家不用更新而用刷新呢?这个“刷”字是什么意思?刷墙是不是要一遍一遍的去刷,然后才会焕然一新了,刷墙至少要发三遍吧,为什么不叫更新呢?人的大脑必须要经过刚才那个比喻里的模式才能从陌生逐渐变得熟悉模式。这导致了人们的思维是需要多次接触新的道理、新的知识、新的思维时,才会意识到这玩意跟自己有关系,采取考虑接纳和改变。其实这个道理无关对错,因为“一致性”开关的原因,他们往往都不会一次性的接受改变。

这也是一种从众心理在作祟,当他看到第一本书,第一个知识点,他仅仅是知道认识了这么个道理,就好像认识了一个人一样,甚至都不会去唤醒自己的内心,去问一下这个知识这么好,对我有用吗?

尽管第一本书中阐述这个知识点就很鲜明,很鲜亮,很惊艳,阅读者也就是惊艳一下,嗯,但是当他看到第二本书、第三本书上也这么写的时候,就会唤起他的从众心理啊,都这么说啊,那可说不定是对的哦,于是就有了想改变的意识。

。所以有时候我们往往会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还会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斯塔夫·勒庞写《乌合之众》,都阐述了这样的道理。

既然在我们的大脑思维中,有这样一个BUG。那我们就得接纳自己,然后考虑怎么利用好?

刷新的专用标示

首先,就是多读好书。

多读认知水平高的人推荐的书。(当然了,这是因为,如果你还没有分辨好书能力的时候,先跟能力强的人站在一起或一段时间,相信你的认知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以后你也会逐渐发现更好的书,更好的认知,当你和这些认知多次重复的交流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去刷新它,变成自己的认知。

其次,好书不是只读一本,而是要读很多本。

因为对于任何人来讲同一个道理,都需要别人给他说好几遍,(好书虽然多,也许我写一本也能畅销,因为很多人都需要多看几本嘛,我愿意做其中的一遍)。

最后,反复多看同一本书,注意认知偏差。

如果觉得某一本书特别经典,你也可以不停的看,反复的看,用各种方法看,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在过去书很少的年代。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一个不好的侧面,就是容易形成认知偏见,钻牛角尖儿。只有博采众长,从多个角度看同一个问题,人才能变的睿智。因为我们知道一本书的作者和另外一本书的作者,即使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观点一致,也会有不同的论述,否则就抄袭了,对吗?而恰恰是这个写作世界的规则,不允许抄袭,使得大家都要用不同的句型和段落来阐述相同的问题,给你呈现了丰富的观察角度。

一本书看很多次

一次看同一类很多书

很多种类的书同时看

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轮流使用。不要死盯一种。

死磕这件事情。是一种坚持精神,怎么死磕自己,却是一个不停的变换招数和反脆弱的过程。


(以下是部分百度结果,供参考)

刷新

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1]

人的认知能力与人的认识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认知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一种产物。一般说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联想、思考)等都是认识活动。认识过程是主观客观化的过程,即主观反映客观,使客观表现在主观中。

刷新

1、指刷洗之后使之变新,比喻突破旧的而创造出新的。

2、刷新(shuāxīn),动词。消除因时间间隔造成的内容或状态不一致。分为手动和自动两种。一般用于内容或状态变化较频繁的地方,有时也用于网页反映迟钝。原来指电子方面的“强制清零同步”,现在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已经成为日常用语。刷新桌面只是为了使更改过的系统设置生效。用于电脑的刷新快捷键是F5键。使用刷新元素可以指定浏览器在一定的时间后应该自动刷新页面,通过重新载入当前页面或转到不同的页面。该元素通常用于在 说明URL已改变的文本消息后,将用户从一个URL重定向到另一个URL。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