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通注(3·57)

2024-10-28  本文已影响0人  真老实人_425a

【原书卷三·五七】

己未翰林五十人。麟昌,年才十九,大京兆晴厓公讳炳之长子也;目空一世,尝言:“同馆中,吾服叔度子才耳。归愚先生虽耆年重望,意不属也。”和皇上《消夏》诗,援笔立就,赐葛二匹。旁观者疑君正籋青云,而竟一病以卒。余《别后寄怀》云:“干将莫邪虞缺折,我有数言赠李邕。”乃成谶语。诗有奇气,咏《七夕》云:“一报人间箫鼓喧,羊灯无焰秋云碧。”《中元》诗云:“两岸红沙多旋舞,惊风不定到三更。”相国序其诗曰:“十八载夜熸太白知臣则但问王公;廿七年昼见绯衣召汝而重呼阿妳阿翁投杖,谁当荷此析薪;稚子牵衣,未得预其元艸。”盖静存亡时,大父犹存,子尚幼故也。同年金质夫哭之云:“渐看豪气笼人上,不料英年似梦中。”余哭之云:“一榜少年今剩我,九原才子又添君。”

己未,指乾隆四年,1739年。是年,袁枚中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

蒋麟昌(1721—1742),字静存。清江苏阳湖人。蒋炳子。乾隆四年(1739)进士,官编修。善于诗文,存有《菱溪遗草》,收录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大京兆,音dàjīng zhào,指顺天府尹,是明清时期对顺天府尹的俗称。顺天府,明清时期整个北京地区的行政区划。北京的治安与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正三品文职外官。清朝的顺天府,管辖着大兴县、宛平县、通州、涿州等24个州县。顺天府尹可专折奏事,可接受全国各地诉状。

晴厓,即蒋炳(1698—1764),字晓沧,一字晴崖、晴厓。清阳湖(今常州市区)人,雍正四年(1726)举人,考授内阁中书舍人,九年(1731)由内阁侍读入值军机处,并随军经略西陲。后迁广东道御史,乾隆间历顺天府尹、河南、湖南巡抚、甘肃布政使,官终总督仓场户部右侍郎。历官30余年,谙达时务,多所成就。著作有《封事存稿》1卷等。

叔度,即裘曰修(1712—1773),字叔度,一字漫士。江西南昌新建人。清代名臣、文学家、水利专家。乾隆四年(1739)进士。后从编修起,经五次升迁至侍郎,历任兵部、吏部、户部。二十一年(1756)入值军机处。三十一年(1766)任礼部尚书。三十三年(1688),生母去世,丁忧。三十四年(1689),丁忧未满,召回任刑部尚书。命治理京师附近蝗灾,因未到现场,被降职为顺天府府尹。不久后升任工部侍郎。三十六年(1771)任工部尚书。入值南书房。三十八年(1773)三月,任《四库全书》馆总裁。同年四月,病重请求回乡,乾隆皇帝不允,并加以挽留。授太子少傅。不久病逝,享年六十一岁,谥“文达”。

子才,即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归愚,即沈德潜(1673—1769),字碻(què)士,号归愚。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大臣、诗人、学者。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科。四年(1739),以六十七岁高龄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乾隆帝喜其诗才,称其“江南老名士”。历任侍读、内阁学士、上书房行走。十四年(1749)升礼部侍郎,二十二年(1757)加礼部尚书衔,三十年(1765),封光禄大夫、太子太傅。三十四年(1769)病逝,年九十七,赠太子太师,贤良祠,谥文悫(què)。乾隆四十三年(1778),因卷入徐述夔案,遭罢祀夺官。沈德潜乾隆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为台阁体诗人的典型。其论诗主格调,古体宗汉魏,近体尊盛唐。在诗的内容上,主张“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反对专以嘲风雪,弄花草为事。在诗的风格上,强调要“温柔敦厚”“怨而不怒”“一归于中正和平”。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七十三卷。他还根据自己论诗的宗旨编选了《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国朝诗别裁》等,在辨析源流、指陈得失、对古典诗歌的借鉴与流传方面起过一定作用。

耆年,音qí nián,释义:1、老年人。2、指高年。六十岁(耳顺之年)以上,都可以称作耆年。耆:古时称六十岁为“耆”。年:年龄。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耆年阙市井之游,稚齿丰车马之好。”唐·聂夷中《短歌》:“耆年无一善,何殊食乳儿。”

重望,音zhòng wàng。释义:1、意思是很高的声望。唐·李洞《感知上刑部郑侍郎》诗:“公心外国说,重望两朝推。”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张魏公有重望,建炎以来,置左右相多矣,而天下独目魏公为张右相。”2、殷切的希望;厚望。宋·司马光《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一状》:“伏望陛下深念祖宗之艰难……苍生之重望,勿听苟且之言,勿从因循之计。”

不属,音bù shǔ,此处是不依附的意思。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前有老主而不逾,后有储主而不属,矜矣。”

籋,音niè,释义:1、镊子。《说文》:“籋,箝也。”段注:“夹取之器曰籋,今人以铜铁为之,谓之镊子。”2、用镊子钳取。宋·苏轼《和孙叔静兄弟李端叔唱和》诗:“病骨瘦欲折,霜髯籋更疏。”3、古通“蹑”。踏,追踪。《汉书·礼乐志·天马歌》:“籋浮云,晻上驰。”金·元好问《东平送张圣与北行》:“籋云自可无千里,隐雾难教见一斑。”

青云,音qīng yún,此处喻谋取高位的途径,即青云路。明·汪錂《春芜记·悲秋》:“肝胆自怜白首,功名谁借青云。”明·唐寅《顾君满考张西溪索诗饯之故为赋此》诗:“功名发轫青云路,长愿存心在泽民。”宋·辛弃疾《鹧鸪天·和张子志提举》词:“骑騄駬,籋青云。看公冠佩玉阶春。”

干将、莫邪,音gān jiāng、mò yé,是古代传说的两把名剑。《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阖闾请干将铸名剑二枚。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以铸铁剑。三月不成。莫邪“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阳作龟文,阴作漫理。

虞,音yú,在此为忧虑、忧患的意思。《国语·晋语四》:“卫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礼焉。”唐·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戎狄弃甲而远遁,朝廷高枕而无虞。”

李邕(678—747),字泰和,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汉市江夏区)人。唐朝大臣、书法家,文选学士李善之子。博学多才,少年成名。起家校书郎,迁左拾遗,转户部郎中,调殿中侍御史,迁括州刺史,转北海太守,史称“李北海”、“李括州”。交好宰相李适之,为中书令李林甫构陷,含冤杖死,时年七十。唐代宗即位,追赠秘书监。作为行书碑文大家,书法风格奇伟倜傥。《宣和书谱》“李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王右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李邕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形成自己的风格。个性极鲜明,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传世书迹有《麓山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等。

干将莫邪虞缺折,我有数言赠李邕。此联诗化用一段史实。《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十一》:“天宝六载(747),春,正月,辛巳。李邕、裴敦复皆杖死。邕才艺出众,卢藏用常语之曰:‘君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然终虞缺折耳。’邕不能用。”按:卢藏用(约655—约713),字子潜。唐朝大臣、文学家。善蓍龟(以蓍草与龟甲占卜凶吉)九宫术。

附:清·袁枚《怀人诗¥其十二·蒋静存》:蒋君年少人中龙,目光不定心豪雄。干将莫邪虞缺折,我有数言赠李邕。

谶语,音chèn yǔ,即指事后应验的话,亦泛指预言。宋·王明清《挥麈馀话》卷二:“三衢境内地名张步,溪中有石,里人号曰团石有谶语:‘团石圜,出状元;团石仰,出宰相。’”《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话说人生万事,前数已定,尽有一时间偶然戏耍之事,取笑之话,后边照应将来,却像是个谶语响卜,一毫不差。”

羊灯,音yáng dēng,指做成羊的形状的灯具。中国古代“羊”与“祥”通用,以羊形作灯象征吉祥。一般是用竹丝扎成羊形后外糊以纸,民间常在灯节悬挂,也是七夕张挂的一种灯。北周·庾信《七夕赋》:“兔月先上,羊灯次安。”

中元,音zhōng yuán,即中元节,为道教所称,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又称亡人节、七月半。中国传统祭祀节日之一,带有祭祖和感恩的双重功能,是中国人对逝去父母以及亲人表达孝敬、思念的重要节日。中元节的名称源于道教,但其节俗始于古代儒家的“秋尝”祭祀。至宋代,形成了一日三节的形态,即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道教祭地官,祈求定人间善恶;民间祭祀祖先、孤魂野鬼;佛教设盂兰盆会,以超度历代先祖。

红沙,音hóng shā,旧时阴阳家称凶星当值为红沙。沙,亦作“煞”。红沙日不宜出行、动土、结婚、会亲等。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六回:“老怪遂帅众至大路旁高叫道:“唐老爷,今日不犯红沙,请老爷早早过山。”本条诗话中的“红沙”,笔者认为是描述焚烧纸钱后随风飞旋的点点火星。

刘纶(1711—1773),字如叔,又字眘涵、慎涵、慎翰,号绳菴,又号绳庵、春涵。江苏武进人。世家子,年十九补诸生。入两江总督尹继善幕。乾隆元年(1736)以廪生举博学鸿词,试第一,授编修。四迁,擢内阁学士。十四年(1749),直南书房,授礼部侍郎,调工部。十五年(1750),命军机处行走。十八年(1753),除户部侍郎。十九年(1754),兼顺天府尹。二十年(1755)赴浙江查办巡抚鄂乐舜勒索案。次年,覆奏不当,部议夺官,有旨从宽留任,罢直军机处。二十二年(1757),命仍入直。二十四年(1759)进左都御史。二十六年(1761),进兵部尚书。二十八(1763)年,调户部,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三十年(1765),母忧归。甫除丧,诏起吏部尚书,仍协办大学士。三十六年(1771),授文渊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三十八年(1773年)卒,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谥文定。文法六朝,根柢汉、魏;於诗喜明高启,谓能入唐人门阈。多应制、题赠之作。著有《绳庵内集》16卷、《外集》8卷。

熸,音jiān,释义:1、火熄灭。如:熸灰(灰烬);熸燧(已熄的火)。清·赵翼《金川门》诗:“衮冕熸灰火满天,缙绅赤族血流水。”  2、军队溃败。如:熸亡(熸灭,灭亡)。

太白,音tài bái,星名,即金星,又称“长庚”、“启明”。金星在夜空中的亮度仅次于月球,是第二亮的天体。太白,也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字。本条诗话中“十八载夜熸太白”句,意思是(蒋麟昌)十八岁的光采(十九岁中进士)已经在夜空中掩盖了金星的光芒,亦双关含义:十八岁时的诗才超过了李白。“知臣则但问王公”,意思是,要想知道蒋麟昌的情况则尽管问王公贵胄。

昼见绯衣,典故,典出《全唐文》卷七百八十〈李商隐十·李贺小传〉:“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㹅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尝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传说唐代诗人李贺昼见绯衣人,云“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遂卒。后因以为文人逝世的典故。指才子英年早逝,或指文人逝世。

阿妳,音 ā nǎi。释义:1、乳母的俗称。《北齐书·恩幸传·穆提婆》:“后主襁褓之中,令其(指提婆母陆令萱)鞠养,谓之干阿妳。”唐·戴孚《广异记·郑会》:“荥阳郑会,家在渭南……其家树上,忽有灵语呼阿妳,即会妻乳母也。”清·赵翼·《陔馀丛考·妳婆》:“俗称乳母曰阿妳,亦曰妳婆;其不乳哺而但保抱者,曰干妳婆。” 2、母亲。元·柳贯《祭孙秬文》:“阿翁与汝阿爹阿妳,以家馔祭於中殇童子阿秬之魂。”3、祖母。主要指奶奶,也是对年老妇女的通称。清·袁枚·《祭妹文》:“阿妳问:‘望兄归否?’”4、对年老妇女的通称。清·翟灏《通俗编·称谓》:“《说文》尔本作尒,故嬭亦变体为妳。今吴俗称祖母曰阿妳……盖凡妇人尊老者,概有阿妳之称,今亦然也。”

廿七年昼见绯衣,召汝而重呼阿妳。意思是,(蒋麟昌)二十七岁时英年早逝,绯衣人要带他走时连连呼喊奶奶(李贺临死提及奶奶年老不愿去,且后文中还有“阿翁投杖”、“大父犹存”字样,故将“阿妳”理解成奶奶)。

阿翁,音ā wēng。释义:1、祖父。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张苍梧是张凭之祖,尝语凭父曰:‘我不如汝。’凭父未解所以。苍梧曰:‘汝有佳儿。’凭时年数岁,敛手曰:‘阿翁讵宜以子戏父?’”唐×杜甫《示从孙济》诗:“阿翁懒惰久,觉儿行步奔。”2、对年长者的敬称。《周书·陆腾传》:“(陆腾)尚安平主,即东莱王贵平女也。魏孝武幸贵平第,见腾,与语悦之,谓贵平曰:‘阿翁真得好壻。’”3、为老年男子的自称。清·独逸窝退士《笑笑录·攫鞋》:“郑仁凯为密州刺史,有小奴告鞋穿,凯曰:‘阿翁为汝经营。’”4、父亲。《三国志·魏志·赵王干传》:“黄初二年,进爵,徙封燕公”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干,一名良……良年五岁,而太祖疾困,遗令语太子曰:‘此儿三岁亡母,五岁失父,以累汝也。’太子由是亲待,隆於诸弟。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帝谓良曰:‘我,汝兄耳。’”清·梁章钜《称谓录·方言称父》:“《小知录》:周、秦、晋、陇皆曰阿翁。”5、用以称丈夫的父亲。唐·赵璘《因话录·宫》:“上召而慰之曰:‘谚云: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清·郝懿行《证俗文》卷四:“舅姑亦曰翁姑。案:舅曰阿翁。《唐书》代宗曰:‘不痴不聋,不作阿翁。’姑曰阿姑,《颜氏家训》:‘络索阿姑餐。’”

投杖,音tóu zhàng,指扔掉拐杖。《魏略》:“晋宣帝(司马懿)好学,曹洪自以麄疏,欲屈自辅帝,帝耻往访,乃托病拄杖。洪恨之,以语太祖,太祖辟帝,乃投杖而应命也”唐·杜甫《垂老别》诗:“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析薪,音xī xīn。释义:1、本义是劈柴。《诗·小雅·小弁》:“伐木掎矣,析薪扦矣。”2、指作媒。《诗·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孔颖达疏:“言析薪之法如之何乎?非用斧不能斫之,以兴娶妻之法如之何乎,非使媒不能得之。”后喻指作媒。《好逑传》第十三回:“何竟不闻,而乃自遣尺书为析薪之用,不亦太亵乎!”3、谓继承父业。《左传·昭公七年》:“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施(丰施)将惧不能任其先人之禄。”《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论》:“王朗文博富赡……王肃(王朗子)亮直多闻,能析薪哉!”

元艸,音yuán cǎo。遍查资料,未得其详。

大父,音dàfù,犹祖父。《韩非子·五蠹》:“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明·归有光《归府君墓志铭》:“大父讳仁,父讳祚。”

同年,音tóng nián。古代科举考试同科中式者之互称。唐代同榜进士称“同年”,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详见《<随园诗话>通注(2·57)》。

金质夫,即金文淳(生卒年不详),字质甫,一作质夫,号金门。钱塘 (今属杭州)人。金志章之子,金焜弟。乾隆元年(1736)试鸿博,未用。四年(1739)中进士,改庶吉士,出知直隶顺德府。深于经术。著有《读史卮言》、《北周书考证》、《蛾子录》。

九原,音jiǔ yuán,义项颇多,在此指九泉、黄泉。详见《<随园诗话>通注(2·6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