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纠结症患者考试后记

2017-07-24  本文已影响0人  刘晓默
不知来时,唯恐去处

虽然每一件事存在即有意义,但最终都逃不过俗世的定义,比如这次我并不喜欢的考试失败,以不到0.7的分差败下阵来。我记得有个朋友说,考试会上瘾的,尤其在你一次比一次临近终点的时候,因为不甘心。

从前不理解这份不甘,我一直认为是被迫加入到考事业单位编制的大军,是被逼的,去年笔试差3分,今年面试差不到一分,如此结果落幕,当所有人突然不再强迫不给你压力让你自由选择的时候,发现处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尴尬境地,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所以这岔路口真的难以选择,尤其对于一个选择恐惧症而言,对一个毕业三年25岁的成年人。我得承认此时的我比任何时候都纠结彷徨。

反观比我小七岁的表妹,自信开朗,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对自己的未来及目前的文化课成绩也担忧更多的是憧憬,那种一心一意的向往,迫不及待的飞离,不禁让人心生羡慕,小小年纪已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初步的遐想轮廓,彼时的我没有如此清晰的认识,我的人生准则里最重要的一条是做个乖孩子,听爸爸妈妈的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大多数人的父母是能够理解这句话的,而当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堪比挖心之痛。他们既不忍心也不接受。千方百计想法设法的让你回到身边以便时常看到你,不过单纯的想留你在身边罢了,而随着年岁的渐长父母对子女的依赖将超过自己的想象。妥协过一次便会有第二次,之后就会生出不满,我与家人就是这样,自己没办法接受好而不喜欢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做,赔上最好的年华。

在我二十五岁的时候才意识到所谓的独立不是一个人可以风里来雨里去,不是风风火火的做好一件事,应该是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抉择,并付诸于实践行动上,而并非是别人替你选择规划的人生。后知后觉,大抵如此。

当我的家人不再强求我去考试的时候,允许我自由选择的时候,我没有开心,是难过。在我回家两年之后自己能否应付外面从头开始的生活,在家则要继续先前的一切,进退两难。我深知母亲的妥协其实怕我将来的埋怨,或是已经埋怨,终究回不到两年前的样子,没办法对这个结果视而不见。

生活是要继续的,只是向左向右呢?

�d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