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凭书翰遣生涯

2018-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迅堂

      作为一个中国人,从接受教育之初,就要学习汉字的书写。但能正确书写与美观悦目又是另一码事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要把汉字写好的意识,而这也与所处环境有关。我是庆幸的,父亲就能写比较好的字。20多年前他还在大国企里担任厂办秘书,正是由于出色的书写技能与文案功底使他在我们生活的小镇上受人尊敬。由此,父亲对我的要求也比较高。三四岁时的暑假天,别的小孩子在家吹着电扇玩着玩具,我却被父亲搂着趴在写字台上攥着绘图铅笔学写字。一次因为多写了一篇字我还跑到了母亲那里去告状,回想起来,如果父亲能对我再严格一些我的字或许还能再好一点。后来上了小学初中时常会因为书写比其他同学好而受到老师的表扬。从那以后我对书法的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但那个时候也仅仅局限于硬笔书法。家中存有“欧颜柳赵”的楷书字帖,我会时常翻阅并且用心体会,久而久之我便对烂大街的印刷体愈加厌恶了,那时我还没有拿起毛笔但我也坚持认为硬笔书法也该向古人汲取养分。

      再来谈谈我的父亲,他是我的启蒙老师。在我幼年时期它就可以为我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我也就一直耽心于古典的文化艺术,虽然我是理科生但是文科知识一直都不错的。随着我的年龄增长,能够看到的古人碑帖更多了,在这个过程中父亲的局限性也在我面前渐次暴露。其实他有不少笔法都不符合古人的规则,原因我也了然:父亲生于60年代,幼年失恃,因家境贫寒15岁就被迫参加工作。他的文笔都是经年累月的工作之中刻苦学得。在那些年代他所处的圈子里也确实算是佼佼者,但也并非努力就有收获,父亲身上证实了这点。我听他经过:那个年代物质条件匮乏,他曾经为了一睹魏碑风貌徒步20多公里到邻镇去借阅书籍。现在家里那几本早已发黄的“欧颜柳赵”《中学生字帖》都是他在距参工10余年的90年代才买到的……物质条件匮乏如斯,更遑论名师指点,到现在父亲累积下来的错误习惯已经改不过来了。但好在我这些年没有多少机会学习毛笔书法,所以他的错误在我身上没有丝毫沾染,但也苦于没有老师指点我也不敢在毛笔书法上胡乱下手。我更加笃定学习书法不是闭门造车和充耳不闻,必须要有正确的引导,否则错误攒到根深蒂固时书法的学习也就走到尽头。

      你的所有勤奋都要扎根在正确引导之上才谈得到有意义,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之前听李鼎讲到过:他刚从出版社辞去编辑之后的那段时间每天吃过晚饭,六、七点以后就必须要伏案练字直至凌晨以后,这样每天6~7小时的练习,至少坚持了两年……每每听到“练习书法趁着心血来潮涂抹几笔”这类言论都会感到极度的鄙薄!明明词典里尽是“退笔成冢”“池水尽墨”一类典故,人们总想要“一日千里”。故事里的书法家们哪个的天赋不比你高出许多?又有哪个不是临池不辍?许多人还真把书法当成了修身养性,所以写了一辈子也是白费蜡,关键在于没有正确地认识学书法是怎么回事。

      最后聊一聊审美,这是一个发散性的话题。目前在书法学习上我还只能是门外汉,审美也很简单,最喜欢欧阳询的楷书。欧体楷书最令我执着之处在于“法度”二字——极尽巧妙安排之能事,不浪费尺寸空间,但又让人不觉拥窒,我理解的“完美”在于合理适度得不多又不少,欧体楷书恰好就符合我的解释。至于“金刚怒目”、“壮士挥拳”“美人梳妆”“姣花照水”等等拟人修辞太过冗杂,使得人们反倒不去关注字的本身。所以我把教育心理学里的“去人格化”借用到书法里,书法本身是用汉字表达的艺术,存在于纸上的二维空间,越简单越本真。

      接触书法有十多个年头了,至今也没入门。我知道书法是很难学的,所以一直期待能得到老师领路。不期待能成为书法家,也不愿意去喊大口号。唯一想做的是摈除一切无用社交纸笔相伴、砚墨为友、与古为徒,无论寒暑昼夜始终平心静气地端坐在灯下案前把字写对写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