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圈建筑档案

建筑档案对话刘晓钟| 建筑减法,自然加法

2018-08-28  本文已影响2人  建筑档案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首次将生态与建筑合称为“生态建筑”,即“绿色建筑”。

1969年,伊安·麦克哈格著《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绿色建筑已经从最初的简单模式,发展到集节能、设计和环保为一体的新型建筑,更加适应世界能源短缺的现状,成为各国建筑发展模式的新潮流。

科技还原自然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

丢掉的是纯净的河水,

迎来的是机器日夜轰隆;

请销毁那些所谓科技的农药,

让绿色蔬菜重获新生;

从游山览雾到收费健身,

逝去的是情怀,

迎来的是无限商机;

请关掉那些浓烟四起的工厂,

让我们的身边多一丝清爽;

从小桥流水到高楼林立,

丢掉的是健康和雅致,

迎来的是疾病和匆忙;

请还城市一个健康的身体,

哪怕让我们身居陋室;

小时候,天空一片澄蓝,

奶奶从集市上买来一只没有激素的公鸡,

而如今,雾霾厚重的城市早已看不见星空,

乡里的有钱人也都争先进了城。

城市的发展太快,人类在一种”人定胜天”的自信和傲慢中,逐渐丧失了节俭和集约的本色,肆意挥霍和浪费着能源和资源。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环境、建筑、科技进步之间的冲突日益严重。面对灰色的天空,浓稠的河水,我们真的该坐下来反思一下:

是对抗、妥协还是回归?

这是一场持久且深刻的思考。

“城市发展不能超越历史条件,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环境、社会问题。值得肯定的是,人们对以前的问题已经开始反省,并且形成了转型升级的改革共识。”

—刘晓钟

一栋建筑在设计建造的时候,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外观上的引人注目,更应该考虑如何将建筑与周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融合。绿色、节能已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体现在建筑的各个层面,在开放的视角与历史的底蕴之中,科技的手段将怎么实现一种自然的回归?

△青岛市委党校学员综合楼

自然+健康+节能=绿色住宅

绿色住宅不仅仅是居住的“机器”,还是提供舒适、卫生,有益于人居住健康的空间。它在合理安排并组织住宅建筑与其它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和环境等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在功能上更趋于原始自然状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回归到一种原始自然状态之中。

“城市发展步子要慢一点,多一些理性思考,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还是充满希望的。”

——刘晓钟

城市的发展不容忽视,但是在自然的大主题下,我们的发展脚步是不是应该考虑的更多一些,脚步放的更慢一些。城市规划绝不是简单的几张图纸、几块模型就能完成的设计;它是一个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刘晓钟:体验细分设计

建筑的本质更注重设计的体验之感,建筑师做项目你应该是为广大的使用者去做,并不是按照自己喜好去做。所以建筑师应该去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或者你自己去体验,这样才能做好出好的设计。

从居住建筑的项目来讲,首先要分类,从市场上来讲哪些是一般客户的要求,哪些是白领的需求;哪些是高端的需求,哪些是保障房的要求;哪些是市中心的要求,哪些是郊区的要求。这些不同的客户,他的要求都不一样,这时候就需要按照客户的要求去做这个设计。

客户有高端的要求,我们怎么把那个舒适度做出来,怎么达到人性化要求;如果是保障房,怎么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把空间做的更完整有效,使它的基本功能都满足;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眼下值得重视的是,大量集中建设的保障房会给很多人心理上带来一种压力,觉得自己住进保障房,就是社会低收入群体。不管是建设单位、管理部门还是规划设计机构,都应该考虑到这一点,看能否把它融入到商品房建设中来,这样大家可能会感觉好一点。

档案记录人:

人类建筑从最初的天然洞穴,发展到后来的人工洞穴和木质房屋,再到现有城市的钢筋水泥,其中体现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使我们对家的设计有了更多的思考:

什么样的住宅才算得上是一个好的住宅?

舒适、健康、控制于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保持索取与回报的生态平衡。

在热播电影《美人鱼》中有着这样一句台词让人况味陈杂:

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分钟

假如地球上连一滴干净的水、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

挣再多的钱也是死路一条。

我们天真的以为星爷的电影会充斥着如《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中的金句或段子,没想到会被环保这种超正三观感动得泪流满面……确实,在过去的城市发展中,我们太多的忽略了自然和环境,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的建筑要做减法,减掉那些不必要的形式与浪费,而自然要做加法,加上春暖花开与碧水蓝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