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心学》之立志
完善人格
“真正的忠,真正的孝,真正的道德,真正的良心,都是由内而外的,他们并不因外在的掌声而建立,也不因外在的打击而消失。”
“忠,既不是一种外在强加的道德规范,也不是一种基于尊卑等级秩序的无条件服从,而是一个人对自身职责的忠实履行,以及对心中道德法则的敬畏和坚守。”
这些就是一个人的完善人格。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一个核心命题,
很多人理解,知,就是理论,行,就实践。
但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因为这样就把“知”和“行”独立成两个不同的东西。
而王阳明说:“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也就说,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我们眼中的世界,各不相同
同一个世界里,不同的人,看同一个东西,是不一样的。
我们能赋予某个事物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
西方哲学里,康德得出结论是:心灵的内在结构决定了我们所能知道的内容。
也就是,在这世界上,我们自己都会按照某种预设的眼光去认识世界。
“所谓主一,就是专主一个天理。”
“这是王门圣学的无上心咒。
王阳明说,天理绝对不是外界和他人强加给你的道德规范,而就是你内心深处的良知,是“人皆有之,不假外求”的“心之本体”。”
也就是说,人专注任何事物,都是追逐外物。
最根本的专注是,要专注内心深处的良知。
天理和良知,是一种能力
“天理和良知本身并不等于善,而只是一种辨别善恶的能力。”
“人的道德意识是与生俱来的。”
但并非说,人,生来就是一个善人或者有道德的人,只是说,人一生出来就知道怎么样去分辨善恶和有践行道德的能力。
譬如,小孩子看电视,不用大人教,他就能够判断剧情里谁是好人,谁是坏蛋。
“人是神性跟动物性的结合。
关键不在我们能不能获得神圣,而在于我们愿不愿意走向神圣?
一个人越能克制自己身上的动物性,他就离动物状态越远,离神越近,而人性的提升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的。”
也就是说人跟动物有区别的一点就是,人是有精神层面的。
当精神层面越高的时候,我们就越走向神圣。
立志
在立志上,王阳明说,“只是念念要存天理,便是立志。”
“其实,就是教我们要确立一种生命的姿态,一种背对动物性、面朝神性的姿态。”
“志者,心之所存主”
“专主一个天理”
“我们要学会关注肉体生存的同时,也要关注我们的精神、灵魂、心智健康、人格完善。”
熊十力说:“凡人无志愿者,则其生活虚浮无力,日常念虑云为,无往不是苟且,无往不是偷懒,无往不是散漫。……人必有真实志愿,方能把握其身心,充实其生活。”
人的生活,要追求高于“钱”的价值
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把追求物质成功视为最重要的事。
钱很重要,因为有它,我们才有办法生存。
但是,当我们把钱凌驾于所有价值之上,并且,当它成为很多人的人生目标时,“我们就等于把自己从“人的生活”集体降格为“动物性的生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