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人生旅途感悟人生,亲情友情爱情和师生情

快速成长,需要改变的五大幼稚行为

2020-06-09  本文已影响0人  袁大岛

一、无条件不自信

真正的自信,往往需要“证据”。

比如你能做好一件事,那么你在这之前,做好过什么样的事情呢?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而相信自己,则往往需要曾经的成功来佐证,

所以树立自信,最难的往往是第一步,就是建立一个相信自己的证据,

这个前提,是建立自信的人确实是一事无成,

但是,很多朋友并不是这种情况,他们其实已经做成了不少事,

虽然大多数都是小事,但是他们却拥有了做成事的经验,

那么这样的人,完全有条件相信自己,为什么却成为了不自信的人?

关键还是两个字:心态。

心态上,他们并不认为自己会成功,哪怕他们确实做成了一些事,

他们不相信那些“成功的证据”,盲目的夸大困难,不愿意付出,

表面上,他们是害怕失败,

其实,是害怕自己:

他们真的没有做成事的可能吗?

不,

他们只是愿意相信“自己会失败”。

二、受到挑唆就愤怒

所有的挑唆,都是基于恶意使然,

挑唆者的意图,无论形成条件有多么复杂,

其本质,是“唯恐天下不乱”。

挑唆者挑唆他人之间引起矛盾,有些是为了一己私利,

但也有些时候,是“损人害己”。

所以,当我们知道挑唆本身是一种恶意的时候,

对于挑唆者的防范,是一个人最为理性的判断,

避免被挑唆,就是避免麻烦,

避免被别人当枪使的一个过程,

不受挑唆,情绪便容易得到控制,

冷静的看待挑唆者的行为,不难分析出其行为背后的龌龊:

愤怒,不仅是因为不够冷静,

更是,还无法看清。

三、既然有眼,何必盲从

盲从,是别人做什么,自己就跟着做什么,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看待问题的态度不同,

理解问题想法不同,思考问题的唯独也不尽相同,

某个人做什么的背后,是基于这个人思考与行为的整合,

所以这是一种基于个性需求的表达,

盲从于人,等于完全遵从了别人的做法,

其核心意义,在于“别人都这么做了,自己这么做肯定不会错。”

这种选择的背后,证明一件事:

盲从者,既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

四、看人,先看别人怎么说

人与人之所以会发生误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另一个人,

或者说,另一群人的“指点”,

这种情况,多出现于交际关系复杂,

交际性质单纯的群体之中,

比如宿舍环境,办公室环境等等,

别人说某某人什么什么不好,他人就愿意相信,

却很少去关注这个某某人是不是真的不好,

因为一句话,一句讽刺,或者一句阴阳怪气的评价,

就彻底否定一个人的人品,打破了这个人原本的交际表现,

宁肯相信那些带着有色眼光者的只言片语,

也不愿意去根据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去判断这个人究竟怎么样,

这样的人,往往容易受人蛊惑,

好听的说法,就是耳根子软,

不好听的说法,就是容易被人当枪使。

五、眼光太窄

我看过一些文章,说眼光放长远,就不应该谋求眼前的小利,

但是在我看来,小利要谋,大利也要得。

眼光的宽窄,说的通俗一点,

就是能不能看到现在的小胜,和未来的大赢。

我们把那些成功的逻辑,做人的谋略都放在一边暂且不谈,

眼光这个东西,说到底就是你能想多远,

以及这个想,能实现多少,有多少是预判,

有多少是空想。

虽然这个说法很通俗,但是事实上我们都在渴望拥有一种能力,

那就是远见。

看得远的前提,是看得准,看得准的前提,

是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所以,眼光太窄,是缺乏经验,更是缺乏思考的结果,

我们不看那些X音X手里那些慷慨激昂的人生哲学,

单纯看看我们身边,那些从一点一滴走过来,走的很好很远的人会发现,

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着远见:

人这辈子,眼光太窄,路就走窄了,

有远见,路就宽,路宽了,

我们才能有更多更好,以及更为明确,

且值得我们付出的选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